保險科技推動微型保險市場 成大勢所趨|孔德秋
撰文:孔德秋 | 圖片:iStock
事實上,微型產品於金融市場大行其道,不只降低投資和保費的「入場門檻」,也更貼近大眾的實際需要。 就以投資為例,傳統投資產品通常要求投資者先準備一筆大額本金,方可以進行買賣。
但微型投資(micro-investing)顧名思義,就是容許投資者以較少金額持續進行投資。 大部分的微型投資都是透過智能手機或流動裝置進行,過程自動化之餘,金額及投資期也具有一定彈性,可依個人的經濟能力和喜好而定。
微型投資的形式十分多元化,舉例有種微型投資產品是透過應用程式,再連接信用卡或扣賬卡操作,每次消費,應用程式就會自動將消費金額調整為整數,並將多餘的金額轉入投資賬戶。例如買了一件價值22.5元的三文治,該應用程式會將金額四捨五入至23元,並自動將0.5元轉入投資賬戶。一旦累積至指定金額,投資者就可運用這筆資金,購買股票或其他投資產品。
參考微型投資建立微型保險
在保險界,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產品也在悄然崛起。所謂微型保險,起初的構思是讓無法負擔傳統保險產品的低收入人士,以較廉價的保費買到基本保障。 惟隨市場演變,微型保險已發展成一種以較實惠的保費,為客戶提供個人化保障的產品,就如內地針對微型意外的保障,以及可按用戶的使用情況定價的保險產品。
延伸閱讀:開放數據有助提升「5V」|孔德秋
微型保險乍聽陌生,但在很多市場已逐漸成熟。根據《World Map of Microinsurance》調查顯示,全球有逾2.8億人,投保了至少一項微型保險產品,保費總額達24億美元。 在亞洲已發展地區,如鄰近的台灣有近65萬人投保微型保險,保額達2,138億台幣(約549億港元)。 在香港,微型保險只屬起步階段,並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客戶缺乏對產品的了解,因此對微型保險的信任或有待改善。
保險科技推動微保市場
再者,如上文所述,市場未有開放數據;加上保險產品設計往往受制於中介人佣金制度,也影響個人化及微型保險產品的開發。 不過,筆者對微型保險的前景仍充滿信心。第一是香港保險業發展成熟,保險滲透率高踞全球;第二,香港的互聯網使用率高達九成,市民對網上消費、投資等操作都十分習慣。 近年業界致力發展保險科技(Insurtech),有助推動開展微型保險市場。流動網絡、人工智能(AI)、大數據的發展可擴展網上保險的可能性,不但提升效率,更可減去中介人佣金,令產品設計更有彈性。
就如筆者公司Blue已不經中介銷售,直接透過網上平台及大數據,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保險產品,保障範圍簡單且可靈活更改。以上種種,都已為微型保險的發展奠定基礎。 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以及消費者對個人化產品的需求日增,筆者深信微型保險將會愈趨普及,期望有更多市民,可透過此類產品,獲得更合適的個人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