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壽保額後才打針?全面解構人壽保險 是否能對沖打針風險 |劉啟明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人壽保險的設計,本應是為了對沖早逝的風險。所謂「早逝」,是指一個人未完成所有財務責任後便往生,留下一堆負債予家人,繼而影響日後的家庭生活。舉例,如一位父親目前持有按揭負債100萬元,太太沒有工作,全職照顧未成年的兒女,假設他不幸因病身故,失去了經濟支柱,請問銀行會否因此而「同情」或「恩恤」這位父親,讓他不用再供樓呢?
精明的讀者一定會想出答案,同時也解釋得到人壽保險的基本功用。至於透過人壽保險來對沖打疫苗後所帶來的潛在死亡風險,某程度上這是善意的考慮,顧及對整個家庭的財務影響,但筆者認為出發點,卻偏離了理財策劃的中心思想。
買保險非必買必賣
市面上幾乎所有人壽保險(有保額槓桿的)都需要經過健康核保,透過詢問受保人一些當前及過往的健康問題,再經過核保部評估健康風險後,才會決定是否接納受保,故買保險不是「必買必賣」概念。假如帶有舊症投保,隨時會被加收個人附加費、附加額外不保條款,甚至拒保。
在理財概念上,投保者不能只為了規避打針這單一風險才考慮投保,而是考慮全面的家庭財務風險後,配合自身的負擔能力,再選揀合適的保額。讀者應該視保險產品為防範於未然或中長線保障,並非「即叫即蒸」或只對沖短期風險。
在極端情況下,若打針後立即引發身故,這種「early claim」會觸動保險公司的神經線,繼而展開深入調查,評核這個索償是否存在疑點。萬一發現任何違背最高誠信的情況,整個索償便會被取消,嚴重者更可能負上刑事責任,招惹不必要的法律後果。
人壽保險到底點揀,每個人各有不同,保額可能比其他人多;保期可能比其他人長,保額更可能不是「整數」而是「零頭」。家庭的財務負擔,是可以透過計算來預測的。例如有按揭負擔人士,可購買一份人壽保額相等於按揭金額;保期相等於按揭供款期,從而保障家人的生活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人壽保險是限制於可保權益關係,包括受保人和受益人在法律上的關係。例如受保人死後,會否對受益人帶來經濟或感情方面的損失,例如配偶關係、父母關係及債務關係也是可保權益。
終身壽險可作為退休金
終身壽險較純消費的定期壽險吸引,除了為家人的經濟未來帶來防護,提供死亡賠償外,終生壽險內的滾存紅利,會隨著年期增加而幾何級數增長,同時為將來的儲備金提供保障。筆者認為保單初期可以單純作為人壽保障功能,後期退保價值愈滾愈大,甚至超越本身的人壽保額,變相保單持有人,可以靈活運用保單內價值作為退休金,一舉兩得。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