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調查 加息

代理惡夢!4成港人寧做定存唔買樓 調查:75%業主承認供樓有壓力「要慳啲」

按揭

廣告

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更連跌5個月,重返2017年底水平,今年樓價已累跌約10%,樓市可謂「價量齊跌」。因樓價下調,第3季負資產個案按季急增近9倍。另外,全球加息周期開始,美聯儲年內連續7次加息,本港亦跟隨3度上調最優惠利率P,市民對樓市更持觀望態度。

經絡按揭轉介日前進行調查,了解受訪市民2023年置業意向取態,在受訪的市民中:

  • 86.4%:如加息持續,來年入市或投資部署取態將保持審慎
  • 65%:來年置業部署為「靜觀其變 或先按兵不動」
  • 31.4%:認為息口持續上升最會影響來年樓按市場發展
  • 15.4%:考慮置業
  • 12.4%:考慮換樓4%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表示,今年本港樓市疲弱,加上受累經濟及加息壓力下,大部份市民的置業部署傾向持審慎態度。

經絡調查 加息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7成半業主供樓壓力增加

在持有物業市民中,近9成(87.6%)仍有按揭在身,當中逾7成半(75.9%)因香港今年連番加息,使供樓壓力有所增加。

他們主要以「節省其他日常開支(33.9%)」、「以按揭存款掛鈎戶口抵銷利息(29.9%)」及「轉按賺取銀行現金回贈(18.9%)」等方法慳息,另外近8成(79.8%)不會考慮加按套現或轉按。

港人3大置業主因

考慮置業市民

  • 68.6%:自用
  • 59.3%:樓價下跌,趁低吸納
  • 15.9%:全球通脹,磚頭較為保值
  • 9.3%:政府進一步放寬高成數按揭樓價上限

考慮換樓市民

  • 35%:樓價下跌,趁低換樓
  • 25.5%:家庭需要
  • 22.5%:改善居住環境

考慮賣樓市民

  • 38%:未來樓價上升空間有限
  • 22%:為移民而賣樓
  • 18%:換樓
  • 18%:轉向更高回報的投資

值得留意,沒有置業打算市民中,逾4成(42.3%)會將資金投放於定期存款,其次為「先儲蓄不作任何投資」佔23.4%,「將資金投放於股票市場」佔22.7%。

近3成受訪者:來年樓價最多跌20%

展望2023年,近3成(27.4%)受訪者認為樓價下跌10%-20%,2成半(25.6%)認為樓價下跌5%-10%,2成半(25.1%)認為樓價走勢相對平穩及保持5%上落的幅度。

另外,近7成半(75.8%)認為如樓市持續下調,政府應進一步「減辣」刺激樓市交投及發展,當中近4成(39.6%)期望政府放寬置業稅,放寬高成數按揭樓價上限及下降壓力測試要求則各佔2成半。

從調查結果中可見,息口走勢是影響未來樓市發展的一大關鍵,對於加息周期持續,曹德明建議業主應考慮自身負擔能力及須有長遠穩健的財務安排方可入市。雖然大部份受訪市民來年置業意向或投資部署取態持審慎態度。

不過,曹氏認為,現時內地及本港開始陸續放寬防疫措施,市場氣氛轉佳,料經濟及社會活動將逐步復常,失業率亦連跌6個月,如內地下年恢復通關,再配合施政報告吸納人才的新措施,帶動更多優質客戶來港入市,相信多個利好因素會對樓按市場起正面支持作用,憧憬樓市「疫後重生」,交投及樓價將見底反彈。

經絡調查 加息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2023年樓按市場前瞻

美聯儲於今年3月展開加息周期,年內已連續7次加息達4.25厘,香港銀行亦於今年9月跟隨加息,年內已3次上調最優惠利率P達0.625厘。

曹德明指,是次聯儲局加息速度及幅度比以往更快更急,雖然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5個月至7.1%,但與目標2%仍有一段距離,而失業率偏低及工資仍處於較高水平,加上中美貿易,俄烏問題及疫情等打擊全球經濟活動,通脹預期仍充滿不確定性,料明年美國加息仍會持續以降低通脹為主。

經絡調查 加息
(圖片來源:經絡按揭轉介)

曹料明年聯邦基金利率或會升至5厘半或以上水平,聯繫匯率制度下,港美息口差距進一步擴寬,加上拆息如繼續維持高水平,銀行資金成本將驟增,料本港最優惠利率P最快於2023年上半年增至6厘水平,即實際按息將挑戰4厘,加息步伐最快於下半年才會見頂。

曹續指,按息雖或升至4厘,但根據經絡按揭息率指數(MMI)過往數據,對比逾30年的平均息率為4.89厘,現時的按息水平步入正常化,仍屬正常水平。

延伸閱讀:李寧尖沙咀7,000呎旗艦店月租200萬!本尊驚喜現身廣東道:以運動點燃激情

延伸閱讀:日出康城「濕淫之地」搞緊你!術數師風水把關:將軍澳買樓有兜收(有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經絡按揭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