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愈細呎價愈貴 想由一房搬三房 要靠呢個方法|納米樓|經一專欄
我快將退休,是時候幫子女籌劃上車,我們現居於市區的洋樓,面積有600平方呎,地方很實用。
近日,我陪子女去睇新樓,很驚訝,不少單位只有200多平方呎,還設有露台,左扣右扣後便只有100多平方呎可用,怎麼居住啊?
還要售價幾百萬元!我建議子女們買市區的舊樓、唐樓,但他們說情願住細一些。
香港的住宅怎麼會變成這樣?年青人怎麼會有這種思維?
陳先生
撰文:1%Anthony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人均居住面積僅161平方呎
本港樓價愈來愈貴,人均居住面積自然會愈來愈細。以目前情況看來,這個趨勢似乎無法扭轉,甚至繼續惡化。
統計資料顯示,本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僅161平方呎,遠低於深圳的300平方呎、上海的26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一個車位的面積大約135平方呎,換句話說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僅比一個車位大一些!
更可悲的是,這人均面積只是平均數,意即有人住得更大,也有人住得更細!
事實上,很多香港人很有錢,近期一些樓價動輒過千萬元的新盤,要大排長龍認購,便可想而知。
一個劏房或居住多人
筆者有不少學員,過去十多年的樓市升浪中早著先機,早已財務自由,三至四人住三房或四房單位。
換句話說,很多人的居住面積遠低於161平方呎,例如一個劏房基本只有80至100平方呎,對於一些弱勢社群來說,可能一個劏房,不單只住一個人。
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甚麼無法改變?政府當然有責任,全港市民、政客都有責任。
政府的責任,由港英時代高地價政策已經開始,原本董建華年代樓價大跌後有機會扭轉,可惜政府政策一錯再錯,令情況不斷惡化。例如為高成數按揭設上限,導致細價樓暴升,同一個屋苑,同樣質素的細單位,呎價竟比大單位高一至兩成。
一些資金不足,只能住細面積的小市民,卻要付出更高呎價,住更細的面積。至於市民、政客,責任亦很大。一些增加土地供應的政策,例如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填海,市民、政客都大力反對,不是說要改善生活嗎?
納米樓擴容之法
尤其高呼為民請命的政客,反對填海,拿棕地、高爾夫球場作借口,其實棕地、填海有甚麼衝突?
可以如何自處?揀樓方面,可以改一改思維。資金不足,自然要買細一點,即使買納米樓也無辦法,但生活面積,其實不局限於室內。
方法一是使用迷你倉。地方不夠用,很多時是因為雜物太多,斷捨離固然是其中一個方法,但筆者比較建議用迷你倉,可改善生活環境。
方法二是善用會所。近20年落成的樓盤,很多設有會所,部分單幢物業,也設有會所,業主可到會所休息、看雜誌、做運動,生活質素可以提升。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學習投資,樓換樓,倍增資產。在本港,懂得買樓投資,資產增值快,然後由一房,跳上兩房、三房,屆時居住面積、生活質素便可改善。重點是只靠打份工,基本上很難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