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樓價升8成 歷任特首邊個「最辣」?只有一區升幅意外落脫腳!
總結過去25年,中原城市指數CCI,由97年7月的100點,曾跌至03年5月最低的31.34點,至最高點2021年9月的185.62點,高低波幅高達5倍,CCI四月最新報178.34,25年來香港二手樓價升78%。
成交量方面,97年炒風盛行,當年全年一二手私人住宅單月成交量達153,955宗,過去歷任特首,為了壓抑需求,多次推出樓市「辣招」,去年全年一二手私人住宅登記量已萎縮至69,397宗,較97年減少55%。
經歷四任特首 多次辣招 成功壓抑需求
回歸25年,香港經歷了四任特首。三任特首任期內,樓價皆錄得升幅,以CCI計算,三任特首任期內樓價升幅由14.2%至87%。首任特首於大幅增加房屋供應,及03年沙士的巨大衝擊下,樓價於其任內錄得35.2%的跌幅。
至於成交量,除了首任特首以增加房屋供應為主要房策外,其餘三任特首皆以壓抑需求為房策的首要任務,如加強一手規管、首推特別印花稅、收緊按揭成數等,有效打擊樓市炒風,亦成功令物業市場需求減少。
以歷任特首任期計算,由首任特首當時平均每月錄得6,206宗一二手私人住宅登記,減少至第四任特首平均每月的4721宗。
18區樓價 油尖旺稱冠 達2.35倍
根據中原大數據資料,全港18區,過去25年樓價升幅由69%至2.35倍,最少升幅區域為沙田區,而升幅最多區域的冠、亞、季軍,分別是油尖旺區、九龍城及元朗區。
陳永傑指,三區於過去25年均有大型屋苑及基建落成,油尖旺有九龍站及高鐵,還有區內奧運站南昌站多個大型屋苑落成、九龍城新增了啟德新發展區、而元朗區大型屋苑的發展已擴展至錦上路,25年內西鐵線落成,更可直通至九龍。
由上述18區過去25年數據可見,新基建、新屋苑的落成,絕對有助區內樓價及成交量,預示下個25年的樓價升勢將聚焦於大力發展的新界北都會區,及明日大嶼。
2022年上半年
2022年上半年香港受疫情第五波嚴重打擊,經濟以致樓市活動幾近停頓,再加上美國加息的雙重打擊,香港私人住宅市場成交量創近年新低。2022年上半年整體私人住宅成交量錄23,250宗,成交金額2340億元,分別創了2018年及2020年下半年新低,較2021年下半年下跌26%及28%。
其中一手市場,於疫情影響下,首季近乎未有全新一手項目推出應市,令2022年上半一手私人住宅登記僅維持4750宗,創2013年上半年,一手新例推出後的九年新低。
2022年上半年二手成交錄18,500宗,創2019年下半年後新低,值得留意的是,在「財爺PLAN」的帶動下,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成交比例達17.8%,屬歷史新高。
樓價方面,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 179.32,年內下跌2.8%,較去年歷史高位下跌6.3%。
陳永傑指,香港二手樓價於去年下半年開始,受內地調控所影響,呈下滑趨勢,今年上半年,再受第五波疫情、俄烏戰爭、內房爆煲、美國加息等不利消息影響,令香港樓價持續向下,惟波幅相對穩定。
CCL今年最低位報177.34,較年初下跌不足5%,相對港股恒指於三月份錄得18415點的低位,與年初比較下調逾20%,物業市場相對穩定,相信仍是港人儲存財富的主要工具。
下半年樓價預測
經歷了兩年的新冠疫情,香港樓價不跌反升,雖然時至今天,新冠病毒仍縈繞不散,近日香港確診個案更反覆向上,但相信疫情即使反覆,主要影響成交量,對樓價衝擊不大。
事實上,於過去兩年,新冠疫情引發的通脹下,全球各主要城市樓價普遍錄得雙位數升幅,加拿大及悉尼,樓價升逾20%,美國樓價於兩年內更升36%,只有香港樓價於過去兩年錄得單位數升幅2%。
新一任特首帶領新班子,相信會為政經帶來新局面。各界均期望新班子上任後,可重新檢視防疫政策,盡快通關,若香港成功通關,料可加快香港經濟復甦,失業率改善,對樓市亦有莫大裨益。
至於直接影響業主供樓的按揭息率,於港美息差下,港元資金難免外流,至上周香港銀行結餘已較5月份減少逾千億元。
但根據2015年至2018年美國連加9次息,香港只跟加一次的經驗,本港二手樓價CCI期內錄得25.5%升幅,以現時香港逾六成業主沒有供款的實力,加上香港銀行結餘仍有逾2400億元計算,香港樓市根基相對穩健。
上半年被疫情拖慢了的一手銷售,於4月疫情穩定時,已加快推售進度,追回第一季失地。
下半年預計有逾2萬個一手單位待售,陳永傑相信發展商為求銷售,開價將越趨克制,一手成交量料具一定保證,預測下半年一手成交量可達10,000伙,一手銷情將帶動整體樓市氣氛,加上「財爺PLAN」令換樓鏈啟動,下半年二手成交將較上半年升27%,達24,000宗。
樓價方面,下半年雖仍存在不穩定因素,但經濟正緩步復甦,於外圍不穩定環境下,物業相信仍是作為儲存財富的主要工具,料下半年樓價可錄5%至7%升幅,再創歷史高位,CCL將可再度超越190點。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