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虛擬土地指南 附虛擬買地按揭方法
MetaMetric Solutions數據顯示,2021年四大元宇宙平台的房地產銷售額達5.01億美元。今年1月的銷售額已超過8,500萬美元,若維持這樣的增長速度,今年銷售額或接近10億美元。
近月,不少名人、明星都踏足元宇宙,市場相信在名人效應下, 會持續帶起相關話題,更有媒體猜測,未來或會出現真正的元宇宙演唱會。
名人也淘金
新加坡歌手、曾奪得兩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林俊傑以逾12萬美元,買下三塊虛擬土地。當時,外界猜測,林俊傑或舉辦虛擬演唱會。
另外,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香港歌手張敬軒均進軍NFT市場;The Sandbox地主馮德倫將開設NFT畫廊;其太太舒淇則會在Mega City與「粉絲」互動。
投資公司Republic Realm更豪擲430萬美元,購入一塊虛擬土地,創下目前最貴的虛擬土地交易紀錄。
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平台DappRadar的資料顯示,虛擬地產交投最活躍的元宇宙平台為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於2021年11月出現了前所未見的高流量和高交易活動量。
數據指,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的土地交易額飇升至2.28億美元,比去年10月急升了近700倍;參與土地買賣的獨立交易商,增加到28,000個,增加了145%。
內媒訪問了多名素人玩家,如何透過投資虛擬土地,賺取可觀的回報。素人炒地賺錢玩家「欣辰」在中國虹宇宙遊戲中,擁有逾100套不同等級的房地產,按一個月前的估值計算,已淨賺15萬元人民幣。
惟他也承認風險較高,「拿住了就是投資;拿不住就是投機。」
另一位玩家表示,他在2021年10月時就關注The Sandbox一個項目,當時覺得該項目「不靠譜」,但直至軟銀(SoftBank)在11月投資後,自己想入場時,便發現該項目已在兩個月內漲價10倍。
的確,即使不是大企業或名人,一般玩家都可以買賣虛擬土地投資。
兩大平台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的總交易額,現已突破4.5億美元,均有釋出土地至現時最大的NFT交易市場OpenSea,用戶可直接選購。
買地虛擬土地方法
一般人想參與買賣虛擬土地,可以循兩個途徑。其一,就是官方賣地,投資者可在官方網頁或指定網站賺買土地,如果獲得白名單(whitelist),更可以優惠價格買入土地。
其二,投資者可到OpenSea等NFT平台購買或賣出土地,這些平台多數有更多選擇,也可視為是二手市場。
以The Sandbox為例,遊戲貨幣為SAND,玩家可經The Sandbox買地;或在OpenSea從別人手上購入。
The Sandbox總共有166,464個LAND,但並非所有份LAND都會出售,有些是非賣品。
地主可舉行不同活動,向進場的人收費;擁有LAND,亦代表可參與The Sandbox的管治。
若玩家在OpenSea買地,需要開設數碼錢包,例如MetaMask,用作交易及收藏NFT。
由於LAND是用以太幣交易,所以玩家也要有以太幣才可買。
虛擬買地也有按揭?
美國元宇宙技術公司TerraZero Technologies近日宣布,已批出全球史上第一宗「元宇宙房地產抵押貸款」,讓客户能在Decentraland購買虛擬房地產。
TerraZero行政總裁Dan Reitzik表示,批出貸款的目標是構建現實世界與元宇宙連接的工具,並實質抵押貸款和融資的可用性,加快開發與應用元宇宙。
他對於能走在新經濟型態的最前端,感到十分高興。
惟公司未有透露客戶身分及相關財務資料,僅得知該塊虛擬土地價值45,000美元,抵押貸款為期兩年,也不知貨款的首期及利率。
Reitzik稱,該客戶選擇兩年的抵押貸款期限,而非30年的原因是虛擬地產市場還未如普通房地產市場成熟,所以利率明顯高於現實世界。
至於按揭的首期,TerraZero則會按照各客戶自設的投資計劃,以及試圖融資金額而決定。
客戶可在TerraZero官方網站,搜尋元宇宙的房地產清單,然後與該公司接洽及完成相關的經紀流程,便能取得貸款。
一旦客戶簽訂了抵押合約,TerraZero便會批准該地產項目的抵押申請。
虛擬土地的NFT會先以TerraZero為註冊的持有人,直到客戶還清了所有貸款。
延伸閱讀:東涌告急!映灣園三房腳軟低見800萬 業主「串燒式換樓」即日搬大屋
延伸閱讀:太古城兩房失守「8球」 呎價14,000蚊平過日出康城 網民:業主動態清倉?
閱讀全文 兩種選擇:
1.經一訂閱計劃(揭頁版):
每星期只花少於一杯咖啡價錢,閱覽獨家封面故事及逾35個專欄,任你睇!
*只適用於手機iOS。Android及iPad版本正在開發中,我們會盡快推出。
2.經一共肥計劃(Patreon訂閱號):
錢,一個人搵唔晒,咁不如一齊搵啦!共肥不自肥,賺錢預埋你,現有早鳥優惠,每月10美元,早訂早享受﹗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