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捱夜捱30年供300呎意義何在?有錢買樓不如投資 Top Trader只租不買的三個原因 |蔡嘉民
撰文:蔡嘉民| 圖片:Unsplash
首先,買樓有三個情況,是不能夠量化或理性回答的。
情況一,用家想擁有一個自己設計、自己裝潢的居所。那就不能租住,只能購置物業。
情況二,結婚需要,對方或對方家庭要求你擁有物業,以成為結婚的條件。
情況三,「曬命」。
在這三種情況下,即使樓價會大跌,也只能買樓。租樓是不能滿足上述三種處景。因此,以下的討論,是針對沒有遇上上述情況的讀者。
利申,筆者已有能力Full pay上樓,但還未置業,原因有幾個。
首先,房地產潛在回報並不高。過去十年,樓價指數每年平均以10厘左右的幅度上升,皆因全球央行進行量化寬鬆政策(QE),大「放水」;再加上低息環境吸引投資者按揭買樓,令買賣供需失衡,使樓價節節上升。
但問題是,未來幾年的宏觀環境未必如早十年,事關環球央行打算「收水」,或於2023年開始加息,以收緊市場流動性。
讀者可以稍稍把本地廣義貨幣供應(M2)數據,與樓價指數對比,會發現相關性奇高:M2升,樓價升;M2跌,樓價跌。
再加上租金回報率已經跌至20、30年以來的低位,住宅平均租金只有2厘左右,令投資者買樓收租的誘因大減。因此,樓價的上升速度未必會如過往十年般,反而會受制於「收水」。
相比投資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或優質股票來說,樓價回報並不吸引。前者在過去20年平均每年回報為8至10厘左右;因此除非樓價繼續急速上升;否則,回報一定比前者低。
買樓機會成本太大
其次,倘若讀者是懂得炒賣之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更大。這裏的機會成本是指買樓後,失去投資炒賣的回報。
例如A君炒股每年回報率25%,若買樓總回報(按揭後放租,或按揭後賺升幅)僅5%,拿本金去買樓而不炒賣的機會成本,就是20厘一年!
當然,前提是你是個「識炒之人」;若B君炒賣每年也虧損5%,那買樓便令他每年節省10%。
坊間曾有炒股KOL每每賺錢後便買樓,有不少網友鬧爆指:「若炒股賺錢,為甚麼會跑去買樓?到底你是位股票KOL抑或是樓市KOL?我是你的忠實『粉絲』,那我是否應該把錢拿去買樓不炒股?」
這種說法筆者是認同的,若對炒賣有信心的人,炒賣回報一定會比買樓高;放棄本金去置業是講不過去的,尤其是對沖基金或投行的Top trader,甚少會見他們買樓。
再者,樓是一種Illiquid asset,即不像股票或ETF般能頻繁進出。即使樓市熾熱,買賣涉及成本太大,如印花稅及律師費等,亦令置業人士不會輕言進出,變相減低資產的自由度。
這裏更未討論買樓帶來的負現金流,基本上與財務自由的概念背道而馳。
除非資金多到無處可放;否則,日捱夜捱供300平方呎30年意義何在?絕對值得深思。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