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的發展潛力 資料圖片

RWA的發展潛力︳林子俊專欄

投資

廣告

本週作為過去數篇RWA(real world asset)分享專欄的終篇,希望和讀者探討香港目前大力推動的背景下,機構或政府進一步落實的可能方向。筆者認為發力點,可能會出現在傳統金融資產的升級,又或新創造出一種融資渠道兩者之中。

目前規模較大的RWA項目,主要是基於傳統資產作為底層。
例如Ondo的關鍵產品為美國政府債券基金,美國貨幣基金和美元計價的收益票據,Black Rock的代幣化資產基金底層,也是現金、國債和回購協議。
相似的項目在美國還有不少,其好處是資產脈絡清晰,且較容易吸引已經持有虛擬貨幣的投資者青睞,香港政府也發行了代幣化綠債。
有趣的是,不少人認為債券代幣化的意義不大,傳統金融工具,例如債券、結構性產品ELN等,都可以實現類似的融資目的,發幣似乎多此一舉。

開放零售投資者購買達三贏

但這裏的機會是,香港政府債和內地政府債,一直不缺乏投資者。

假若將發行的批次和規模擴大,將會極大地增加RWA的資產管理規模,從而降低RWA發行的成本(正如強積金的管理費逐年下降)以提升價值。
更重要的是,既然銀債和政府債可以供零售投資者購買,未來這些底層資產的RWA,是否可以開放?
若能夠實現,香港的Web3.0市場發展速度將會迎來急速提升,以實現發行方(降低成本)、投資者(提高交易效率)和監管機構(相對安全的底層資產便於管理)三者共贏。
擴充一些,目前證券的結構性產品大部分由投行設計和銷售,其發行成本並不便宜,認購手續往往還是使用Bloomberg和email確認。

假若能透過RWA的代幣化項目優化流程,符合資格的PI用戶可以透過一個中心化的平臺進行交易,其流動性和規模也能夠大力提升。
另一個可行性,是針對項目而設計一種新的融資渠道。
透過物聯網的數據技術,將過往難以上市和融資的項目打包,打造一個迷你公開招股(IPO)市場。
這個模式和前港交所(00388)前行政總裁李小加創立的滴灌通頗為相似,只不過前者依然是用港元/美金/澳元的傳統交易所模式,後者形成合約並且代幣化。
假若選擇這條道理,RWA的發展速度也許會慢上不少。
畢竟這些項目往往較為迷你,但涉及的技術和審計門檻並不低,資產規模短期內很難做大。好處是,假若能夠成為規模,對國家、企業和投資者都是好事。

當然上述兩個方向並沒有矛盾,香港政府和企業大可並行發展。
但筆者認為,香港監管機構一向風險為本,條例改革謹慎。
在產業孵化階段,政府明確方向,提供清晰的指引,也許更能夠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爭奪這產業發展的黃金時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林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