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全國兩會2024

高質量發展下PE/VC國投化的關鍵年| 莊太量 x 王綺宇

投資

廣告

2024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創業投資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紛紛成立千億級別的產投。而今年也是2015年密集成立人民幣PE/VC後,一般投資期7+2年的退出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甚至踩踏式的“回購”。這都預示著中國的創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不可否認國內的PE/VC已經由政府引導國家化了,這從PE/VC最重要的募資來源就可以看出。1998年差不多是國內開始出現創投行業的時候,VC/PE一年投資總額差不多是5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股權投資業管理資本超過10萬億人民幣,其中人民幣募資占絕大多數[1]。但是其實創投建立之初,政府就曾試圖主導,即1983年到1992年,但是缺乏退出機制,因此失敗了。連上交所、深交所都是1990年1991年分別建立的,因此當時國外IPO和並購退出在國內不適用,以至1998年,中國第一家創投中創公司遭清算。於是,90年代創投,作為舶來品,成為國內VC/PE行業典範。1993年,IDGVC設立在華機構,1994年華平香港,德州太平洋,1999年,孫正義的軟銀,2003年老虎基金。當時PE還是鮮為人知,但在國外PE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

2001年美國納斯達克泡沫後,促使美國投資者進入中國。2004年開始 ,包括紅杉資本,KPCB,Accel partners, NEA組團來華。2006年,美國知名創投DCM進入了中國。2005年百度、分眾、高德等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使這些外資盆滿缽滿。而2004年國內中小板開啟,2005年“股改全流通”,又使本土創投們看到了曙光。2006年第1只大型人民幣基金渤海產業基金,在國務院特批下建立之後,發改委又大手筆批了9家產業基金,卻倒在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兩三年的低迷期,沒熬過2012年證監會暫停IPO審核。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開啟。本土投資機構終於迎來了退出通道。2010~2011年甚至一度進入全民PE狀態。

經歷了BAT電商,移動互聯網公司上市,VC在2013年進入2.0時代,但至2015年裂變進入高峰期,明星投資人紛紛自立門戶,一些投資機構一分為二或者三。2016年,離職創業投資人呈現新特點:一是重磅、二是出走於外資,且外資基金高層間流動,創立的VC/PE本土機構應聲而起。出走背後反映的是美元基金與人民幣基金地位不平衡,美元基金日益尷尬。自創業板2009年開閘到2015年,外幣基金共募得1,551億人民幣,而人民幣基金共募得6,298億人民幣[2]。投資市場進入人民幣時代。而管理方面也有變化,推出如“對賭條例”,“社會化LP”,推薦拿carry。

2015年人民幣VC/PE全面鋪開之時,管理的GP多為中國金融界人士,想出了歐美創投不太有的“回購”這一招。風投、私募使用回購權的項目比例超90%,但是在通常7+2年投資期之後,原來以為高枕無憂的回購條款在最近更密集得迎來了13萬份回購[3]。回購案件裡,90%起訴方把創始人列為被告,其中10%的創始人淪為失信被執行人,VC/PE平均只能要回判決金的6%。

而國內VC/PE早前退出的主流方式,IPO則收緊。高速發展期時,每年1萬例左右的投資案例,如在有所下滑的2023年,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9,388起。其中,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占比超95%,外幣投資數量銳減。但高峰期也僅有500個左右年IPO的名額,如2021年境內資本市場共有522家公司進行了IPO。而2023年已經有所下滑,399家上市企業IPO。而IPO上市,可從二級市場上賺取比並購高出很多倍的估值。

並購估值低於IPO,卻成為當前很多投資退出的希望所在。在退出方面有成熟歷史經驗的美國早已是二成IPO,八成並購、回購。 “創業投資若干政策措施”很及時的為投資界送出了暖風,S基金(Secondary Fund)也成為很多投資渠道期望的退出平臺,以及信託、家辦。實際上如果遵循美國的高並購足跡,在當今大數據時代,未來日本的上市公司M&A研習社可成為國內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開展並購借鑒的樣板。

從2018年起,連降六年,PE/VC加速出清,投資機構卷向新質生產力[4]。至2024年外資投資已斷崖70%,只有5例投資。而市場投資總量也下跌了37.6%至3,033起[5],其中79.4%集中在五大行業,即半導體、IT、生物醫療、機械製造、化工原料。而國資機構投資占主導地位貢獻近六成投資。另外一個方面城投轉產投卻如火如荼,共有500家,且6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保證其參與國企投融資。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千億產投和科創基金,母基金和直投並行。“創業投資若干政策措施”提出, “母基金+參股+直投”的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國有母基金433多個,掌管55428億,強調投資生態與產業佈局相結合[6]

曾幾何時,在國內搞投資的標配是講英文,美國頂尖商學院MBA,投的是美元基金,拿的是大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而現在國內的VC/PE更青睞理工科博士,從政府相關機構募資,當然薪資還是很高的。投資人奔赴三四線產業集群帶,形成地區發展產業發展的交融。而投資的重點也從早期獲利頗豐的互聯網,轉為新能源,到最近很火的生物醫藥。未來,這些產業行業公司將在今年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三個“國九條”)、以及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港股的18C”下憑藉綠色通道上市。今年恰逢2015年的人民幣創投基金到期,而且新規頻發,可謂是創投業關鍵一年。但是上市走向募資的本質,而不再是A股上市公司的思維,即盈利成熟獲批上市。在這種循環下,期待國投化後的中國PE/VC從資本輸血功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撰文

王綺宇,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研究員,金融學院副研究員

莊太量 MH, 香港中文大學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新亞書院副院長

[1] 數據來自“投資界”所編撰的《中國創投簡史》。

[2] 數據來源同上。

[3] 數據引自創業資本匯、律師事務所發佈《VC/PE基金回購及退出分析報告》。

[4] 根據沙利文與頭豹研究院正式發佈《2024年中國PE/VC基金行業CFO白皮書》。

[5]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研究報告》。

[6] 根據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母基金分會會長、母基金研究中心發佈了《2024上半年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