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概念泡沫瀕臨爆破 內地共享經濟大洗牌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中新社
共享經濟的精神所在,是將被閒置或者未被充分使用的物件再利用,通過互聯網在各種平台上配對合適的用家,從而把物件的價值最大化,提升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
得益於互聯網及智能電話的普及,為用戶提供一個網上平台,可以將被閒置物件即時進行配對,大大降低搜尋用家的成本。
在內地,從單車到汽車、再由外置充電器到雨傘,近幾年共享經濟概念的應用場景可謂無孔不入,層出不窮。
共享單車成重災區
以共享單車為例,用戶只需用智能手機,通過環球定位系統(GPS)找到距離最近的單車,掃描單車的二維碼付費後,便能打開智能鎖使用。
用完單車後,用戶可把單車放在任何地方。如此簡單的支付及租用模式,在用戶日益追求方便的趨勢下,也推動了共享經濟在內地起飛。
企業和投資者對共享經濟市場趨之若䳱,資金瘋狂湧入,導致內地共享經濟的初創數目增長近乎失控。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單是2017年,內地便有190家共享經濟平台獲得融資,融資金額達過1,000億元人民幣。
不過,進入2018年後,共享經濟的熱潮有所下降;加上金融市場出現逆轉,創投基金投資時更為審慎,資本潮退去、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共享經濟市場出現激烈洗牌。
市場形容,內地共享經濟已經進入下半場,共享單車成為洗牌潮的重災區。
在2018年,內地出現了多宗涉及共享單車的併購或注資行動;其中,內地外賣平台美團集團(03690)收購共享單車企業摩拜;阿里巴巴就向ofo注資;內地租車平台滴滴出行,則托管了小藍單車。
只是就算獲得阿里巴巴注資的ofo,如今也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遭數百萬用戶要求退還押金。
其實不單只是共享單車,其他共享經濟行業,譬如共享睡眠艙、共享籃球以及共享雨傘等,在熱潮退卻後,紛紛因自身經營問題而停止營運。
共享經濟在內地發展的通病,似乎都是擴充得太快,在尚未站穩陣腳時,就一下子大量投入資金搶市場、同時亦太著重補貼,結果在未找到盈利模式而新一輪融資未有著落前,錢已經燒光。
Uber或上半年掛牌
事實上,國際上仍有不少共享經濟的成功例子,例如美國召車軟件公司Uber,以及全球最大住宿出租平台Airbnb,都是共享經濟中的「獨角獸」。
其中,Uber是目前共享經濟企業中估值最高的一家公司,2018年8月融資時,估值為760億美元。
而據報道,大型投行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在2018年10月時向Uber提交招股上市(IPO)建議書,當時Uber估值已經升至高達1,200億美元,傳聞有可能在2019年在美國上市。
Uber目前尚未錄得盈利,但據公司公布2018年第二季度業績,雖仍錄得虧損8.91億美元,但已較2017年同期收窄16%,淨收入則錄得63%增長,至28.01億美元。
市場分析指,Uber的高估值主要反映了公司在召車以外業務的潛力,例如外賣服務Uber Eats,以及公司手持內地召車軟件公司滴滴出行的股權。
另一間共享經濟企業Airbnb,更是少數已經開始賺錢的「獨角獸」,雖然其業務發展面臨各國的監管壓力,但公司最新估值已增至為310億美元。
Airbnb入住率不斷上升
Airbnb在2016年下半年首次實現盈利,有傳2018年第三季收入已增至逾10億美元。
隨著入住率不斷上升,Airbnb 2018年第三季總預訂量增長約150%,創下季度新高,反映日漸受旅客接受。
Airbnb的盈利模式,是從每宗訂房交易向租客徵收房租總額的6%至12%作為佣金,而公司不用支付額外的房間維護、打掃費用。
分析指,Airbnb相比Uber競爭壓力小得多,市場上的召車軟件公司仍然要依靠補貼以維持對司機和使用者的吸引力。
隨著共享經濟所涉足的範圍愈來愈廣,對實體產品的影響亦慢慢增加。
譬如Uber可能影響汽車業的生意,因為既然可以有方便的點對點交通安排,相對於買車代步,通過Uber叫車的支出比養車便宜,這導致在英、美有不少城市的私家車擁有率下跌。
至於Airbnb的出現,也顛覆了傳統酒店行業。
共享經濟的影響力和顛覆性不容小覷,但內地市場發展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生態,可能仍需要時間繼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