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 科網寵兒 賣盤求變 美股分析

團購始祖Groupon 由科網寵兒到賣盤求變 | 美股分析

投資

廣告

Groupon(美股代號:GRPN)十年前掀起了團購熱,令其成為科網股之中炙手可熱的新寵。惟熱潮急退,公司未及時轉型,近年被迫大刀闊斧縮減規模。本月初更主動尋求出售,冀有電商巨企出手,為業務再注入生氣。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法新社、新傳媒資料庫

團購市場急降溫

Groupon前身是社交媒體平台The Point,以聚集群眾力量以達致共同目標或解決相同問題。

The Point初創時非以賺大錢為目的,但2008年金融海嘯,令管理層改變了營運思維,專注以慳錢為由推出活動,集合一批有共同目標的買家,向批發商爭取比一般零售價更大的折扣,團購網站Groupon(組合自group和coupon)因而成立。

Groupon可說是贏盡天時,經濟不景之下,網站輕易召集一眾買家凝聚購買力,供應商亦樂於薄利多銷,成功締造三贏局面。

Groupon將成功模式迅速在美國主要城市複製,並拓展至45個國家;短短三年間,員工人數由僅5人增加至超過10,000人。

更吸引到不少科網巨企揮金收購。 2010年,雅虎最先出手,出價最多40億美元,但Groupon不為所動。 拒絕雅虎收購建議不足一星期,Google出價57.5億美元,之後再加碼至60億美元,Groupon仍未有動心,而選擇上市之路。

Groupon於2011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其市值達127億美元,當時是繼2004年Google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科網新股。

掛牌首日表現不俗,收報26.11美元,高出定價30.5%。 惟電貿巨企相繼加入團購市場,在對手猛烈追迫,而Groupon營運上一直未有創新突破,加上業績未能交出功課,投資市場對其熱情急速降溫。

掛牌不足一年,股價一度蒸發超過八成,創出4.15美元新低。 另一方面,環球市場對團購的熱衷程度大減,逼使Groupon瘦身縮減營運規模,自2015年開始陸續關閉營運表現欠理想的地區業務,由高峰期超過40個地區減少超過一半。

Groupon於2015年退出台灣市場,翌年陸續將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業務出售予東南亞電子商貿平台Fave。 本港業務同樣因為持續見紅,於去年初出售予香港電視(01137),作價67.1萬美元,計及負債亦僅850萬元。

回顧今年首季業績,截至三月底止第一季收入6.26億美元,按年倒退7%。毛利3.24億美元,增長5%,主要受國際業務帶動。來自持續經營業務之虧損28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2,090萬美元大幅收窄。股東應佔虧損690萬美元。

撇除非經常性因素,調整後經營現金溢利5,260萬美元,上升17%。首季純利有1,620萬美元,相當於調整後每股盈利3美仙,按年大增66.6%。

管理層因應首季表現,將全年展望上調,預測調整後經營現金溢利介乎2.8億至2.9億美元,較原先調高2,000萬美元。

雖然管理層努力改善業務表現,然而,單靠團購業務實在難以突圍而出,Groupon本月初作出策略決定,將對外尋求出售機會,希望藉此與潛在買家的業務產生協同效益,同時令股東價值得以提升。

阿里成潛在買家

市場估計,早年曾收購Groupon股權的阿里巴巴(美股代號:BABA)很大機會出手,將其收歸旗下重整,與即將上市的美團一較高下。

另一潛在買家為美國互聯網投資公司IAC(美股代號:IAC),其行政總裁Joey Levin是Groupon董事會成員,對其營運相當了解,出價競購機會甚高。

DA Davidson對今次Groupon潛在賣盤看得最樂觀,認為不少電商巨企如阿里巴巴、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Priceline(美股代號:PCLN)和Facebook(美股代號:FB)均為潛在買家,皆因Groupon可為其帶來巨大價值。

而Groupon股價長期被市場低估,評級維持「買入」,目標價8美元。

最牛的情況是Groupon未來增長持續獲得改善,兼且與策略買家合併後產生協同效益,每股估值可高見12美元。

B. Riley認為,Groupon首季度表現好過預期,加上管理層調高全年度經營現金溢利展望,顯示出業務開始重入正軌;故將目標價由6.1美元升至6.3美元,評級維持「買入」。

瑞銀亦因應其季績改善,將Groupon評級由「沽售」調高至「中性」,目標價由4.15美元上調至5.5美元;認為管理層重新專注本地業務,有利未來業績表現。 Piper Jaffray相信,Groupon展望仍過於審慎保守,隨著毛利增長提速,將會成為股價上升的催化劑;維持「增持」建議,目標價6.2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