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衝擊美國科技霸主
於上週一(1月27日),美國科技股因市場恐慌出現大幅回調,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市值蒸發超過6,000億美元,
AMD(美股代號:AMD)及台積電(美股代號:
TSM)等相關企業亦受到波及。
然而,短短數日內,市場迅速消化這一個消息,科技股迅速反彈,反映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DeepSeek對AI行業的實際影響。
事實上,DeepSeek雖然在特定技術環節取得進展,但其真正的競爭力,是否足以撼動AI產業格局,仍值得商榷。
對比主流AI語言模型,筆者認為DeepSeek的突破主要體現在開源模式與成本優化,而非真正的技術顛覆。AI競爭的核心不僅是模型本身,更關鍵的是數據、運算能力及生態系統。
中美晶片戰鹿死誰手
美國科技巨頭,如OpenAI、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DeepMind
和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META),不僅擁有更龐大的專有數據資源與雲端運算能力,也構築了難以被取代的產業壁壘。
相比下,DeepSeek雖然降低了開發門檻,但在企業級應用、基礎設施與全球商業化能力方面,仍未見有具體規劃及跡象,能於短期內超前上述美國知名開發商。
市場對DeepSeek的低成本技術感到好奇,但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這些成本是否計入了前期硬體投資與數據收集成本?
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早在美國限制對華出口高端晶片前,已購買大量NVIDIA A100加速器,並投資數億美元打造AI運算集群。
若將這些隱性成本納入計算,其所謂的低成本優勢恐怕並不如宣傳所言。
另外,DeepSeek在歐美市場的推廣仍面臨諸多挑戰。安全與數據合規問題已導致台灣、美國國防部及NASA等機構明確禁止使用其服務,歐洲各國亦對其數據安全性展開調查。
論及科技股表現預測,近期科技股的短期回調,反而為投資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入場機會。
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與Meta均已宣布加大對AI領域的投入,計劃合計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以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
同時,ASML(美股代號:ASML)等晶片供應商認為,DeepSeek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GPU需求,而非削弱這一市場。以長遠來看,美國科技企業的資本支出與技術護城河依然穩固,AI產業的核心仍掌握在這些全球巨頭手中。
DeepSeek的出現確實帶來短期市場波動,但這並非AI產業格局的顛覆性變革。美國科技企業依舊佔據領導地位,並持續透過資源優勢與技術創新擴大其競爭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當前市場的震盪或許正是加碼美國科技股的良機,因為真正的AI霸主,筆者認為依然是由美國科技巨頭坐穩寶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