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erine Wood:有一類公司完全被市場低估 2021年三大板塊將見V型復甦 Tesla將見1,400元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Ark Invest, Getty images
DNA測序、人工智能和Crispr基因編輯將成焦點
問:生物技術和DNA測序技術在ARK Genomic Revolution ETF(ARKG)中很重要,那麼這些公司將以什麼方式改變大眾的行為以及投資者的偏好?
Catherine Wood:從市場定價來看,我們認為基因組學(genomic)完全被市場低估。 科技是每個部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並且正在縮減各個部門之間的界限。
我們相信,醫療保健領域將看到DNA測序、人工智能和Crispr基因編輯的融合。所有成本和價格均已下降,並且新技術已經準備就緒,我們認為醫療保健正在邁入另一個黃金時代。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Genentech在80年代掀起了生物技術革命,而我們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回報已有20年的增長,這些公司均成為了超級股票,我相信這情況將再次發生。
中國將成為電動車最大終端市場
問:電動車製造商現在佔十大汽車製造商市值的50%,高於去年的8%和2016年的0%。在全球電動車產業中,你將在多大程度關注中國電動車公司?你認為他們會阻礙還是提高特斯拉的價值?
Catherine Wood:我們會密切關注中國電動車公司,並相信中國將成為電動汽車最大的終端市場。 隨著電動車從傳統汽油車中獲得份額,許多公司仍有增長空間。
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我們認為汽車領域會發生兩個轉變:第一,從汽油到電動的轉變;第二,從人為驅動到自主的轉變。 我們追隨公司在自主性方面的努力,因為我們相信最大的贏家將引領兩方面的過渡。
三大板塊將見V型復甦
問:在2020年年中,你曾預期經濟會出現V型復甦,根據彭博的經濟學家分析表示,到2021年和2022年,美國GDP增長率將分別為3.9%和3.1%,極有可能落後於大多數八國集團(G-8),對於經濟復甦你還持有同樣的意見嗎?
Catherine Wood:我們認為全球經濟正處於以中國和美國為首的V型複蘇中。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汽車、住房和資本支出的復甦。 實際上,企業仍在努力追趕消費者的支出。
問:美國大多數的基金會每月或每季度公開持有量數據,而有些ETF則非常透明化,每天都在披露其持有量,對此你怎麼看?
Catherine Wood:我們保持高透明度,是因為我們希望股東了解我們在市場上所做的事情。我們每月舉辦一次「mARKet update」網絡研討會,每週與投資者分享我們的策略,以及對股票的評論,尤其在一天中升或跌超過15%的股票。
問:你是否仍然對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的發展感到正面?
Catherine wood:有了區塊鏈技術,我們相信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將變得像金錢一樣:可替代、可量化、及高流動性。 屆時每間公司和消費者都在適應這種新生態,並且質疑公司的結構。
比特幣最近的價格上漲似乎與其強大的基本面有關。 我們認為,比特幣正在創造一種全球貨幣體系的可能性,該體系不是由國家,而是由個人控制的。
通過消除對基於信任的模型的需求,比特幣正在挑戰經濟組織的基礎,並在建立一個更容易預測的金融體系。
此外,比特幣的快速增長令更多投資者考慮加入其投資組合當中。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投資者必須考慮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換言之,忽略投資比特幣會是一種損失。
Tesla目標價看1,400美元
問:特斯拉在2020年暴漲,證明你對其分析是正確的。 2020年初,你提出特斯拉能達到每股7,000美元的目標,在此之前,你認為特斯拉還能升值多少?
Catherine Wood:在特斯拉拆股後,7,000美元的目標價折合為1,400美元,現時我們已經達到了目標價的一半(特斯拉週二收市價為705.6美元)。
我們認為,特斯拉將啟動叫車網絡來與Uber(美股代號:UBER)和Lyft(美股代號:LYFT)競爭。
如果成功做到這一點,它將能為司機提供汽車。 就此,特斯拉的擁有和運營總成本將比豐田凱美瑞少三分之一。
這將會是雙贏的局面,司機支付5,000美元的首付就可以駕駛汽車;而特斯拉則可以獲取司機每天為其人工智能引擎提供的數據。當世界變成無人駕駛時(在Uber和Lyft工作的司機將被排除在外),特斯拉的乘車司機網絡很可能會擁有一款自動駕駛汽車,主導市場。
如果特斯拉實現這一目標,那他將不僅僅停留在製造汽車。 現時,電動車的利潤率在20%左右,我們預期叫車服務大概會在2040年代盛行,軟件即服務(SaaS)和自動駕駛汽車將在2080年代盛行,這將會是大多數汽車分析師從未見過的利潤率結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