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分析】配合市場轉型 博雅生物新業務前景光明|投資有道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iStock、中新社、博雅生物官網圖片
A股—博雅生物的業務
博雅主要從事血液製品的研發、產銷,主要產品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也是目前內地用量最大的血液製品,廣泛用於腫瘤、肝病、糖尿病的治療;免疫球蛋則多用於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被動免疫和治療等。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含量最少,凝血因子類產品主要用於止血,提取難度較大。
博雅指出,目前內地只有部分企業能從血漿中提取、生產凝血因子類產品。公司主要產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類,是全國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規格最全的生產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少數的三類產品齊全的企業之一。
此外,公司旗下亦有天安藥業,以及新百藥業。天安藥業主要為糖尿病用藥業務,致力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藥物的開發、研究和生產,是內地糖尿病藥物專業化製藥企業。新百藥業主要為生化類用藥業務,是全國最早重點投建的製藥企業之一,以注射劑為主,主要涉及骨科、肝炎、婦科及免疫調節等多個用藥領域。
行業集中度偏低
相比於海外,內地的血液製品行業集中度偏低。不過自2001年起,中央未再批准設立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截至2018年底,正常經營的企業不足30間。博雅指出,當中大部分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超過半數的企業不具備新開設漿站的資格,競爭力相對較低,而且更難生存,這意味行業的集中將會愈來愈高。
近年來,內地大型血液製品公司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使內地血液製品行業集中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主要是以泰邦生物、天壇生物(600161)、上海萊士(002252)及華蘭生物(002007)等,大型血液製品公司,為行業龍頭。內地去年採漿量超過8,600噸,當中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以及泰邦生物四間企業的採漿量佔全國比例超過50%。
大行看好增長前景
博雅2018年收入為24.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67.8%;純利為4.4億元人民幣,按年升近31.6%。業務數據亦表現理想,其擁有漿站12個,採漿合計350噸,按年增長約10.5%。期內,血製品業務收入8.7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近兩成;相關業務純利為3.2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約29%,佔公司整體純利約69.8%。
按品種分類計算,大行估算白蛋白、靜丙、纖原等其他血製品的銷售額,分別為3億、2.38億和2.94億元人民幣,增幅分別為20.8%、0.74%和28.4%。博雅2018年白蛋白、靜丙、纖原等其他血製品,按年批簽發數據增長分別為11.2%、38.3%及83.9%。
大行認為這意味公司去庫存進展良好,除了靜丙產品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庫存積壓問題。同時,血製品業務整體毛利率為69.65%,按年提升2.13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纖原等其他高毛利血製品收入的佔比提升。化藥方面,公司整體毛利率均有所提升,當中天安藥業收入及純利,分別增長近三成及23.45%,毛利率29.86%,上升3.36個百分點。新百藥業收入及純利分別增長76.7%及約21%,毛利率76.39%,上升13.64個百分點。整體業務符合大行預期。
2019年首季,公司總收入6.5億元人民幣,按年升31.8%;純利8,200萬元人民幣,增長27.35%。目光轉至疫苗市場今年6月底,博雅宣布有意以發行股份和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疫苗企業羅益生物61%股權。羅益生物是一間規模相對較小的疫苗公司,估值約13.5億元人民幣,主力產品是AC結合苗,去年批簽發176萬人份,市場佔比為73.8%。市場認為,這項交易有助改善公司產品層面不夠廣闊的情況。
博雅生物欲收購疫苗公司
有分析指出,2015年開始,中央逐步放寬對血液製品的管控。一方面取消了血液製品的價格管控;另一方面提高獲批的漿站數量和血製品批簽發數,這政策大大刺激血液製品的企業採漿量。市場上陸續出現新產品和新漿站,亦加大了博雅的生存壓力,因其市佔率其實不高;加上技術所限,公司想要短期在漿量規模上突圍幾乎不可能。
因此,有分析認同公司將目光放到疫苗市場。內地疫苗市場總規模,由2013年199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17年的253億元人民幣。預計2030年將增加至1,009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11.2%,增長空間可觀,亦令疫苗企業投資價值進一步凸顯。大行相信,公司收購羅益生物;加上旗下採漿最高可達520噸丹霞生物,有望今年底至明年初重新投產,將成為公司的新增長動力。
博雅股價近月逼近35元人民幣高位後回吐,可待回調至短期支持位27元人民幣水平吸納,目標看35元人民幣。博雅昨日股價收報32.66元人民幣。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