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業績「靚到爆錶」一文睇清騰訊財務數據 坐穩互聯網王者地位

投資

廣告

騰訊控股(00700)於本週三(24日)發表2020年全年業績,1,600億元的年度純利超市場預期,不禁令人驚嘆相當可怕,看來互聯網王者的地位,騰訊是穩坐了。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騰訊的主要財務數據整體不錯(見圖表一),而且建議派發末期股息每股1.6元,按年增加33.33%。收入的增長主要由增值服務所帶動。

騰訊業績「靚到爆錶」一文睇清騰訊財務數據 坐穩互聯網王者地位

遊戲業屍橫遍野  惟騰訊盡現霸氣

騰訊的增值服務業務,增長32%至2,642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55%,當中網絡遊戲收入增長36%至1,561億元人民幣。

2020年疫情的影響,令內地手機遊戲市場出現兩極化,策略錯誤的手遊公司,業績反而「虎頭蛇尾」。

A股遊戲龍頭之一的三七互娛就是個好例子,2020年第一季受惠疫情,整個遊戲行業業績大增,三七互娛在首季都錄得同比增60.4%淨利的佳績,惟其後業績就開始逐季下滑。在2021年首季度,公司更預期淨利潤將下降近90%。

另外,同為遊戲龍頭的完美世界代理的《DOTA 2》和《CS:GO》被騰訊遊戲打得體無完膚,即使公司仍能賺錢,但遊戲未能爆款;加上遭完美世界影視的拖累,2021年第一季預計淨利潤只有不到5%,大股東早知道不對路,亦早在去年大量拋售。

雖然騰訊遊戲在2020年的第四季,收入因季節性的問題,而出現環比下降6%,但全年收入仍然大增36%,貢獻總收入的32%。

根據業績,增長主要受《和平精英》、《王者榮耀》及《PUBG Mobile》等的收入增長。

另外,騰訊收購Supercell,合併報表帶來的影響亦有所推動,而個人電腦客戶端遊戲的收入則略有下降。

從上述的資料可看到,騰訊可保持優勢,主要靠的是幾隻競技型,而且較為常青的遊戲。其他的競爭對手因種種原因而失去市佔率。

但長江後浪推前浪,行動平台數據調查機構 Sensor Tower報告顯示,新晉遊戲廠米哈遊所開發的手遊「原神」,自2020年9月28日發布以來,短短近半年全球吸金超過10億美元,超越 Pokemon GO,成為最快達成此一紀錄的手機遊戲(見圖表二)。

所以騰訊在遊戲上的真正對手,不再是幾年前崛起的大廠,反而是較年輕的新來者。

另外,疫情讓社交網絡收入大增,增幅27%至人民幣1,081億元。

增長主要是由於合併虎牙的直播服務、音樂及視頻會員服務收入增長,以及遊戲虛擬道具銷售增長所致。

另外,教育、互聯網服務及電子商務平台等行業的廣告主,在去年需求增加,全年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增長20%至823億元人民幣,同受惠於平台整合及算法升級。

當中,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29%至680億元人民幣。

主要因為微信「朋友圈」廣告庫存增加,帶來更多廣告收入,以及移動廣告聯盟,因視頻形式廣告帶來的收入貢獻所推動。

強調考慮金融科技風險

至於騰訊金融科技業務,2020年的收入同比增長26%至1,281億元人民幣。 該項增長主要反映在擴大的用戶基礎和業務規模推動下,商業支付、理財服務及雲服務的收入增長。

畢竟內地當局曾經就規管問題,剎停螞蟻集團上市,市場難免關注騰訊的取態。

在今次的業績上,騰訊就主動提到其金融科技業務的戰略重點是積極配合監管機構,與行業合作夥伴一起推出合規及普惠的金融科技產品,同時優先考慮風險管理,而非追求規模。

這類的論調非常符合騰訊一向低調的作風。

騰訊的金融業務其實與螞蟻集團很相似,螞蟻集團主要有兩種金融業務,包括針對個人、中小企現金借貸的「借唄」及「網商」,另有消費分期借貸的「花唄」;而騰訊相關的業務則是「微業貸」、「微商」、「微信分付」。

不過,如果內地進一步對網路小額貸款進行監管,對穩建經營的騰訊金融業務影響未必太大,原因是騰訊的信用系統與螞蟻步伐不一致。

就小額貸款業務來說,螞蟻的發展比較快,原因是「淘系」電商和支付寶兩大平台沉澱和積累了大量用戶行為、身分相關數據,這些數據與用戶財務狀況、信用能力有較強的相關性。

2015年初,螞蟻推出「芝麻信用」,此前淘系電商已經運行了12年。

從螞蟻的徵信中可以看出,電商、支付數據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騰訊系缺少電商場景的輔助,核心數據維度的缺失,徵信體系構建的節奏較慢。

在螞蟻上市失敗時,內地官媒的口徑提到,當局不認為大數據的貸前管理可降低風險,針對的正是螞蟻透過「淘系」平台收集的大數據,再計算出來的「芝麻信用」。

「芝麻信用」類似市民熟悉的信貸評級,只要用戶的「芝麻信用」有600積分,用戶就可在「借唄」借到最多30萬元人民幣,門檻非常低。

至於騰訊,由於自身的信用系統未成熟,「微業貸」的門檻是根據用戶的「央行証信」,以及「白名單模式」,而且只有受平台邀請的用戶才有權限進行微粒貸的申請和開通,這個做法上整體上更接近官方要求。因此,騰訊的放貸似乎不是官媒針對的範圍。

所以,即使內地當局要監管放貸門檻,對騰訊的放貸資產規模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未必大,相對「鬆手」的螞蟻則比較麻煩。

騰訊業績「靚到爆錶」一文睇清騰訊財務數據 坐穩互聯網王者地位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