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能否成為

香港能否成為虛擬資產中心

投資

廣告

香港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將於6月1日生效,除了媒體陸續報道的火必、加密貨幣交易所OKX、加拿大數位資產平台JPEX以及xWhale和ZA Bank等外,不少內地背景的企業也蠢蠢欲動。近期筆者就收到不少律師事務所和互聯網業界朋友邀約,探討其中的合規成本及商業模式。

但事實上,市場需要這麼多虛擬資產交易所麼?以史為鑒,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由四大證券交易所群雄爭霸,一直到1986年4月合併,並成為了今天的港交所(00388)。其合併理由除了資源共享提高效率之外,核心是市場的需求量有限,假若分開成為四間,利潤變少之餘,也很難和世界其他金融市場競爭,不利行業發展。

儘管虛擬資產交易曾經很輝煌,排名第一位的交易商幣安,創出了單日接近1,800億美元的交易量,相當於港交所日均成交的9倍。
然而,伴隨著事故頻繁,目前幣安的每日交易量,已經降低至80億美元水平。

香港 能否成為
(圖片來源:unsplash@ruslan-bardash)

行業勢必汰弱留強

假若香港能創造出一間本地版幣安,回報應該還是相當豐厚。但假若這塊蛋糕由10個、乃至30個競爭者分割,恐怕每一間都不會有太多的利潤空間。
因此筆者預料,在未來三年,將會是行業發展的高速階段,市場參與者各顯神通,為的就是把其他對手陸續淘汰成為最終贏家。尤其是在發牌初級階段,強者全速推進搶佔市場後的領先優勢會更加明顯。

參與者的資本實力當然很重要,技術也已經成熟。作為新興產業,小公司依靠把握正確的發展模式突圍而出的例子比比皆是,目前階段商業模式設計的比拼,相信會比資本更加重要。除了交易所外,還可以做甚麼?筆者相信香港的虛擬資產交易所,最終會合併重組成為數個甚至一個,但這不意味著虛擬資產的生意注定會失敗。圍繞其產業鏈上下游的托管、合規、資管、中介、產品發行乃至產品定價和流動性管理等,衍生出的產業絕對不比交易所少。市場參與者憑自身的客戶資源、技術優勢、產品優勢乃至專業等,都可以從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更加重要的是,香港比新加坡或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大的優勢是,作為內地虛擬資產的試點城市,論證安全性和金融價值後,一旦和內地建立如互聯互通等機制,將可以優先接觸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從這個角度看,不難理解,為何有如此多企業,願意做第一批摸石頭的人。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林子俊圖片來源:unsplash@ruslan-bardash, 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