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 發掘千載難逢機遇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預計吸引來自全球80個經濟體、逾20,000名參加者及超過300萬在線觀看次數。
論壇招待超過250位演講嘉賓和逾400家贊助及參展商,以及逾30個國際貿易代表團和代表參與。
擁抱虛擬資產
主論壇在首兩天(10月31日至11月1日)實體舉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視像形式致開幕辭時指,五年前香港只有約180間金融科技企業,今日已有800多間大型、中小企、以及初創的金融科技企業,這歸功於香港良好的公開市場監管制度、法治、完善的基礎設施,資本和訊息自由流動。
他提到,政府剛剛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向全球市場清晰表達本港對於虛擬資產的政策立場,表明政府與全球虛擬資產業界一同探索金融創新的承擔和決心。
政策宣言指出,政府正加緊籌備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也樂意聯繫全球虛擬資產業界,邀請有關交易所在港開拓商機。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將會就新發牌制度下,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
政府對於日後檢討代幣化資產的產權和智能合約的合法性抱持開放態度,金融管理局稍後會就穩定幣的監管制度,發布諮詢結果和下一步工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政府認為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和Web 3.0有潛力成為金融和商業的未來,這些技術在適當監管下,預期可以提升效率和透明度,政府將致力在整個虛擬資產價值鏈上促進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
帶動區內發展
Animoca Brands聯合創辦人兼執行主席蕭逸說:「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利益主要歸於企業股東,其他人很難參與其中。Web 3.0能讓消費者的身分改變,由純粹的顧客,亦可以在生意潛力中獲益。」
「反應夠快一直是香港的魅力,尤其是接受科技的速度夠快,四年前大概沒有香港人知道非同質化代幣(NFT)是甚麼,現在連政府亦推出NFT,可見這兒擁抱科技,並且帶動區內發展。」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鄭志剛歡迎政府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並指出香港於虛擬資產、虛擬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空間龐大。
鄭志剛說:「憑藉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地理位置,香港將會成為數碼金融資產發行中心、跨境區塊鏈區塊鏈金融中心以及傳統與數碼金融結合的生態圈。香港同時能夠引領不同企業在內地發掘區塊鏈的龐大機遇。
「現實世界與數碼層面的交織,為創新者、企業家提供全新的發展空間,引領下一個文化及藝術體驗的全新浪潮,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尤其對年輕一代來說,因為他們的生活經已沉浸在Web 3.0世界。」
香港金融科技周第二日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致辭開始,他表示,現時是了解香港如何為金融科技業務增值的最佳時機。
丘應樺說:「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而且是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最佳通道,香港經已吸引了超過800間金融科技公司,他們活躍於虛擬銀行、保險、財富管理科技、信貸科技、網絡安全及企業解決方案等,政府發表的政策宣言,有利香港為更多金融科技公司創造機會。」
結合矽谷和華爾街
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澤楷分享其管理智慧,他認為要更好地滿足全球顧客,最好的方法是信任當地的區域經理,因為他才最了解當地顧客的需求。
「如果一間企業想要育成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最重要是選取不同行業及組織,透過市場調查等,確保合作關係具有多個層次,而且雙方要建立互信關係。」
社會變化愈來愈急促,產品或服務隨時會被競爭對手超越,當一項生意投資表現不佳,負責人需要適時當機立斷,切換至Plan B甚至Plan C。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歐冠昇表示,在內地經濟不同領域中,金融科技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創新引擎繼續全速前進,受惠於強勁政策支持,以及源源不絕的科學、科技及商業人才的供應。
歐冠昇說:「不少人希望投入大灣區發展,看準深圳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香港世界級大學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兩者的金融科技生態圈形成協同效應,如同結合矽谷和華爾街,非常獨特。」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其他活動包括金融科技展覽、科技演示環節、商業計劃推介比賽、初創專區、商業配對、20多個工作坊及周邊活動等。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特選主題演講在官方應用程式和YouTube頻道,以及內地科技資訊新聞平台36氪同步播放。
期間,投資推廣署舉行全球Fast Track計劃2022商業計劃推介比賽總決賽,該計劃集合金融科技公司,讓他們與企業、投資者及行業夥伴建立聯繫。
加入Web 3及元宇宙體驗
為展示新興科技Web3及元宇宙,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加入了令人興奮的新元素,參加者有機會獲取限量版,並以先到先得方式派發,以NFT形式發行的出席證明協議(POAP)代幣。
持有代幣的參加者,可參與日後只限受邀人士出席或預先登記的行業活動,同時享有下年度香港金融科技周門票特別優惠。
POAP代幣持有者,亦可於活動當日透過3D掃描裝置,製作其專屬虛擬化身,為來賓提供全新體驗。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