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金計劃】自製長糧退休攻略 拆解政府年金四大疑團 | 理財入門
撰文:周榮佳Wave | 圖片:visualhunt
近日身邊不少朋友又開始討論年金是否值得投資的問題,聲音有正有反,正面觀點是可保障終身,老來不用擔心沒有收入,而且有政府包底,十分穩陣。但也有不少聲音指年金搵笨,反對理由大致是以下四點:
(1)男性要14.3年才拿回100萬本金,女性要15.7年,就算65歲申請,最快約80歲才可回本。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如此長命,能捱到有賺的一刻。
(2) 內部回報率(IRR)只得4%,而且要15年才回本,過後才算賺,回報不吸引。
(3)通脹之下,5800元在未來不足以支持生活。
(4)一筆過投資100萬元,那有錢?
年金對沖長壽風險
其實說出以上反對理由的人,大多不明白年金的作用及運作原理。首先,買年金的主要作用是對沖長壽風險。現時男性平均壽命是81歲,女性是87歲,但醫療科技進步,人們只會愈來愈長壽,20年後人人都長命百歲絕非沒可能。若然你準備的退休儲備只夠用到80歲,但原來自己能活到100歲,最後20年要怎麼辦?
正正因為無人能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歲,這便是風險所在,因為大家無法可以準確估計自己需要多少退休儲備,而退休後每月開支要多少也很難掌握,若然退休初期不自覺「洗大咗」,或是中途投資失利令退休儲備縮水,老來便需要節衣縮食。而年金便可保障這風險,大家無須為老年沒有收入而擔驚受怕。所以利用「不知自己有多少年壽命」而反對買年金的人,更加需要購買年金。
香港年金計劃 10年回本而非15年
有關回報的問題,公共年金有4% IRR,在坊間已算不俗。試想想,很多有4厘以上股息率的股票,都已經稱得上是高息股。然而,股票價格會波動,年金則是零變動,只要不退保便必定有分派,而退休的投資策略是穩陣,在回報與風險的考慮下,年金其實是一項相當吸引的投資。
再說回本問題,很多人只簡單地將累計收到年金總額去計算回本期,例如5,800元一個月,要14.3年才夠100萬回本。
但其實年金本身也是保險產品,每年都會有退保價值。要將退保價值與實收年金相加,才是投保人真正獲得的金額。以下是公共年金的退保價值。
從上表看到,投保人若在第10年退保,可取回30.8萬元,再加上10年以來累計收到的69.6萬元年金,一共可得到100.4萬元,換言之在在第10年已經回本,並非大家所說的15年回本。
香港年金計劃 低風險下抗通脹
香港近年物價升得頗為急,像在2003年沙士我們可以有幸吃到10元一碗雲吞麵,6,000元已可租到不俗單位。但現在雲吞麵一碗超過30元,租一個非劏房的單位都要超過10,000元。可以想像,現時的5,800元,在20年後的購買力或許只得一半甚至更少。
若然因為這理由而反對買年金的人,意味他們應該有更好的投資工具對抗通脹。所以大家應先問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把握找到比年金回報更高、更穩陣的投資工具?如果有,不買年金也無妨。但如果沒有,你又不買年金,那豈非面對的通脹風險會更高?
再說,投資也是一個頗花精神的事,像買股票要密切留意大市走勢,就算做定期存款也要不時到銀行續期。
大家在初初65歲退休,健康狀況還好,還有心有力去為自己打造一個投資組合,為資產增值,但當大家年紀愈大,體力下降或是有病纏身,便未必有精神及時間再去變更投資組合,回報有可能因此下降。購買年金,大家便無需為投資事務太粗心。
活用私營年金補不足
針對最後一個理由,一筆過投資100萬元,未必人人負擔得起。其實公共年金可隨意認購,最低認購金額是5萬元,上限才是100萬元。
但小弟想說的是100萬應該是開始,以香港現時的生活水平,100萬元最多只夠花十年、八年,根本不足以退休。
目前很多調查都說,要有退休理想生活起碼要有500萬元。所以如果一個人無法在65歲擁有100萬元資產,證明那人不懂理財,在職時沒有為退休做好準備。
其實坊間的私營年金,在職時可以用月供或年供的方式參加,每月供款額攤分下變得很少,再加上複息效應,到退休行駛年金,所獲得的金額隨時會比公共年金更高,很適合年青及不懂理財的人士。
最後一點想說的是,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利與弊,而各種投資工具亦可以並存,並非互相排拆,簡單說便是年金、股票、債券、基金可以同時購買,打造一個優質投資組合。
大家可以利用低風險的年金製造退休後穩定現金流,配合其他較高回報的投資工具,令退休後有更好的投資收入。絕非叫大家把全副身家都投放在年金上,然後依賴年金度日。
編按: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年,擁有CFP認可財務策劃師等13個專業資格。現職某大保險公司區域總監,團隊人數近200人,除獲GAMA頒發最高管理成就獎和LUA頒發傑出人壽保險經理獎外,在2016年其團隊更破紀錄達成100% MDRT會員資格,在業界享負盛名。無論在理財、管理、銷售均擁有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