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值博率如何| 林子俊
撰文:林子俊| 圖片:unsplash、中新社
今次內房更大的可能性,是刻意透過小範圍違約事件,提醒其他內房企業的同時,釋放銀行乃至城投公司等的金融機構風險。
香港地產股股價此前一度也受到內房的影響大跌,也有傳聞中央和香港龍頭地產企業約談(後來被證實是謠言),即使大股東增持,對股份的提振效果也不大。
事實上,不少投資者均因為本地地產股的高息而長期持有,雖然這個投資邏輯本身沒有錯誤,但需要注意未來的風險。
北部都會成重大房策
可以肯定的是,中央和香港皆已經意識到高樓價對香港民生的負面影響。
其實香港樓價負擔指數,長期處全球最高本身也是非常不合理。
本週三(10月6日)《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約300萬平方公里的行政區概念,預計可容納250萬人居住,該規劃將會是未來20年最重要的房屋政策之一。
也許有讀者有疑問,地產企業的盈利模式無非是買地起樓,加上一定的溢價賣出去。
照理未來政府有如此多的房屋規劃,應該是利好而不是負面消息?
現實是,房地產企業在買地開始,本身就是一個類似賭博的決定。
假如買了某個地段,而該地段在開始到建成期間,一旦市場對於未來樓市展望負面,地產公司就面臨銷售不出去的風險。
然而,建期的費用或多或少是靠銀行貸款,利息依然是要支付的;去貨愈慢,資金周轉和效率,就會成為地產企業的重大壓力。
與此同時,不少地產公司已經囤積了數目不少的土地未開發。
誠然,大部分是之前低價投標的土地,已經鎖定了價格;在土地價值每年審計的時候,確實根據市場價格而定。
一旦有大量供應,之前的土地資產價格,就會造成財務上的虧損。
本地地產股受惠於香港樓價有升無跌,其實吃了非常長時間的紅利,筆者也不知道樓價甚麼時候會回落。
套用香港富豪李嘉誠的說法,「買樓自住」永遠是合適的;但投資就要衡量風險。
目前的本地龍頭地產股,筆者看不到任何一間具信貸風險,然而值博率並不高。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