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券商 互聯網化的機會
有趣的是,近期有部分内地互聯網企業聯係筆者,探討現在入場,或將本身香港證券業務擴大,利用互聯網技術試圖彎道超車,可見大環境就算再差,也總有商機。
然而,由於跨行業,跨地域的問題導致認知較少,選擇了較為困難的賽道布局,最後成功的恐怕很少。
根據了解,部分企業希望憑藉智能投顧和投資組合跟投搶佔券商零售交易分額。
筆者曾從事研究工作超過六年,也曾作為項目負責人,參與第一線推廣和銷售系統建設。
為友情開行欠生命力
個人認為,這個策略最大的矛盾點在於,散戶交易股份習慣是分散和隨進隨出的,世界上不存在一個策略,能夠確保每天都在盈利。
即使策略一年和三年表現不俗,散戶在錯誤的時間進出,往往會導致虧損。
更重要的是,香港絕大部分交易來自機構和高淨值客戶,而這兩者均會有專人服務,對於智能投顧這種大鍋飯並不青睞。
也有部分老闆因為自身朋友圈關係,希望自己開一間券商出來,服務自己和身邊朋友的股票買賣、保險、上市公司服務等需求。
當然這個前提下公司的KPI應該非常輕鬆,然而小投入且沒有經過市場認證,公司憑甚麽可以做到比其他券商更好或更具特色的服務。
朋友或許因為交情幫忙一次、兩次,時間一長,這樣的公司缺乏生命力和競爭力。
筆者認為,香港傳統證券買賣早已陷入了內捲,無論是打價格戰還是提升交易速度和服務,除非願意花上數以億元計的大價錢;否則,很難有突破,但難道一定要在證券交易比併麽?
強積金有待進化
香港的強積金規模已經超過10,000億元,成員人數高達469萬人,按照積金局7月底數據,強積金平均收費比率為1.32%。
換言之,每年強積金業務,將產生過百億元收入。
與此同時,香港目前強積金供應商只有不到20家,而絕大部分供應商的系統表現差強人意,用戶選擇後,獲得的服務更是少之又少。
香港兩間的虛擬資產交易所,上週剛剛獲證監會批准升級其交易牌照,交易所固然需要長時間重成本投入,但作為下游的券商和分銷渠道,目前處於待開發階段。
互聯網企業在系統設計和用戶體驗方面,大有可為。
從用戶角度,一般人投資主要涉及股票、基金、強積金和保險,不少用戶因為不同的產品,分別要有不同的賬戶導致管理困難。
假如可以利用技術和合作模式,提供所有的中介服務而將資產整合成一個賬戶一個平台全面操作,除了可真正實現全面理財規劃外,還可以極大地提高用戶粘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