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餐飲真的差麽
翻查數據,今年1月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2023年11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42億元,按年升15.9%,勝市場預期的升11.6%,累計連升12個月。
到3月政府統計處公布,2024年首兩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上升1.4%。
市場預測方面,展望2024年,羅兵咸永道香港對零售業前景謹慎樂觀⸻按年增長5%,達到4,280億元。
此估算考慮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局勢以及香港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等一系列因素,這些因素將繼續影響本地經濟和消費市場。
零售餐飲行業呈兩極化局面
如果看餐飲業,政府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的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74億元,按年上升7.5%。同期間,食肆購貨總額的臨時估計,為91億元,按年上升7.6%。
從政府數據看,零售和餐飲經營環境似乎並沒有大眾感覺中般差,即使扣除通脹的因素,整體市道趨勢還是處於上升,儘管發展緩慢。
筆者認為香港零售和餐飲依然有市場空間,只是出現了兩極化的局面。
第一是平價和貴價兩極化,中價消費客戶流失嚴重。香港金融、貿易及樓市復甦速度差於預期,港府也錄得大規模赤字,整體市民消費降級的需求暢旺,因此低價商品和餐廳(如兩餸飯)作為市民日常的消費選擇,獲得更多客源。
另一方面,貴價商品和餐廳均具備一定的品牌溢價,針對的客群精準,也更具備防守能力。例如2024年首兩個月合計的銷貨額,與2023年同期比較,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上升8.8%,藥物和化妝品類目更上升21.7%,升幅遠高於整體的1.4%。
第二是夫妻店和大集團兩極化,香港租金和人力成本高昂,小店東主自己也是員工,除非退休,轉行的成本更大,賺少一些,請少一些夥計也要堅持下去。
大集團具備更大的採購,人力甚至租金談判溢價能力,還可以和銀行談更低的利息,省下來的就是利潤;相反,某些只有幾間甚至單一門店的店舖或餐廳,成本壓力巨大,一旦沒有業務增長即無法抵消成本上升,虧損風險更大。
數據結合發展,香港零售和餐飲不至於寒冬,但日後發現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預期的投入回報比,都需要認真考慮。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