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體系結餘減少 港股世界未日?| 港股分析 | 投資入門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網上圖片
銀行結餘減少決非世界末日
早前,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發表題為《港匯轉弱何懼之有》的文章,表示樂於見到在港美息差擴闊之下,資金從港元流入美元,觸及7.85水平,屆時金管局沽美元、買港元,貨幣基礎逐步收縮,為港息正常化提供條件。
週四(4月12日)港元匯率終於觸及1美元兌7.85港元水平,金管局更於週四及週五(13日)在市場上承接港元沽盤。換言之,累計有相當於32億元資金流出香港。
不過,金額高達1,798億元的銀行體系結餘而言,香港資金環境仍然充裕,龍頭銀行在上調最優惠利率這個議題嘆慢板,估計要去到下半年港息才會上調。
雖然金管理副總裁李達志預告,銀行體系結餘將會逐步減少。 但投資者不能視之為世界末日。因為翻查過去30年銀行體系結餘變化與恒生指數關係,兩者並無必然關係。
換言之,恒指不一定因銀行體系結餘上升而上揚,也不一定因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恒指就必定下跌。 正如恒指在2007年升至31,958點這個高位前後,當時的銀行體系結餘僅為112億元水平,仍遠低於2004年結餘高位,因為2004年銀行體系結餘一度高見550億元。
2018年1月17日,恒指千辛萬苦收復了31,958點的失地,同月29日更升至33,484點,再創歷史高峰。
惟早前金管局開始發行外匯基金票據抽走銀行體系結餘的資金,導致銀行體系結餘已由2,595億元跌至1,798億元。
由此可見,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也不一定成為恒指上升的阻力。
銀行體系結餘代表銀行同業資金流動水平,與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同為貨幣基礎一部分。
貨幣基礎愈高,代表在香港尋找機會的熱錢愈多,故投資者要重點留意貨幣基礎的變化。
除資金流向這個因素外,投資者仍深信企業盈利增長動力可以舒緩,甚至可以抵消資金進一步流走的壓力,而在稍後時間公布的首季業績,相信可為全年純利增長預期帶來重要啟示。
無疑資金流向影響股票投資者心理,策略上可以伺機減持非核心持股,再候低吸納。
另一方面,資金流向亦會影響香港樓價後市走勢,故今期「封面故事」特此邀請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暢談香港錄得資金外流後的最新樓市形勢,值得有意上車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