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安全性及創造力缺一不可 揭示虛擬銀行的真正價值|吳漢銘|FinTech領袖頻道|經一專欄
撰文:吳漢銘|圖片:unsplash
虛擬銀行的歷史及價值
讓我們好好學習虛擬銀行的歷史。早在1995年,加拿大已經有所謂虛擬銀行(Virtual Bank),當時有銀行成功創出新天地,也有部分銀行給傳统的銀行吸納,以提高傳统銀行的競爭力。銀行創新歷史方面,荷蘭在17世紀發明中央銀行Wisselbank,及國際貿易貨幣網絡。但有關能力其實是從一些創新企業吸收過來,所以我們也應該重視傳統大型銀行對市場的正面影響力。
傳統銀行的難處當然是創新,在於各自身利益集團的衝突,所以創新必須要快,最理想是少於一年。因為一年之內,一般財務及市場狀況有可能變壞,尤其現時環球經濟格局不穩,如何讓企業於一年內變革?當中是需要在短時間內,有高技術及資源投入,而這樣就像賭博一樣,如果不夠快,不夠資源,結果便有落差,變革的團隊就被定性為失敗;如果改變得太急及內部資源消耗太多,也會很容易失敗收場。
金融科技 提高金融業競爭力
根據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香港有156間銀行差不多約10萬億元資產,估計平均每間擁有600億元資產,以及大約6億至12億元利潤(假設股本回報率(ROA)為1%至2%),每間銀行投入科研約1,000萬元(香港科研對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為0.8%)。以這樣的資源投入,可以聘請一些高端科研的博士;開發項目需要項目經理;修改現有系統需要額外科技(IT)人員進行開發,所以最後也許會有資源招聘三個博士,以及五至十個項目管理及開發團隊。但問題是否足夠?戰狼也要300人吧。所以變革的難度在於,如何獲得過100人的資源,並在短時間內開發業務。
反觀金融銀行歷史,汰弱留強往往取決於風險管理能力,2008至2010年期間,美國、歐洲所倒閉的銀行就是衝得太前,風險預測能力又不相配。歷史告訴我們,一些業務保守且不前不後的銀行或許可以留下,但成為王者的是,少數擁有頂級風控能力並能把握機會的銀行。其實在香港搞金融科技,就是要面對金融的保守性及安全性; 同時科技的創造性及膽量亦相當重要。金融科技的同業「出來行預左嘅」,但筆者相信應該以工程師的心態,以造就以便利人類生活為目標而努力。
編按:作者吳漢銘(Jeffrey) 服務於平安壹賬通銀行,負責金融科技部門,具有15年數據科學經驗。擁有CFA(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CDS(Certified Data Scientist,Hong Kong Data Science Society)資格。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MBA,香港理工大學雙一級榮譽學士(電腦科學及管理學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