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加!樣樣加!如何救經濟救民生?︳Anthony 專欄
讀者來信
Anthony Sir你好,最近好像很多公共事業都加價加得很利害,公立醫院好像加價加很多,還有交通、教育等等,為甚麼會這樣呢?
回覆讀者來信
加加加!醫療費用率先勁加!
日前政府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加幅非常驚人!普通科門診 $50增至 $150!住院每晚由 $120加到 $300!
最離譜的是…急症室收費由 $180加到 $400!如果以後夜晚家裡小孩、老人發高燒怎辦?硬食跟私家門診相若的高昂收費?基層市民可憐啊!加幅實在恐佈!
其他公營服務收費也要加加加!交通罰款猛烈開火!
例如教育方面,教育局對公立學校的收費進行了調整,包括學費和雜費的都會上調。還有各項公共設施、交通等等都不斷加價。以前遇上經濟差的時候,例如疫情期間,政府會有很多抒緩措施,例如稅務的減免,消費券等等,今天在嚴重財赤嚴重,想都別想了!除了公共收費加加加,最近有從事物流的朋友吐苦水,最近政府全方位加強執法,例如違例過馬路、交通違例等等,聽聞就連坐小巴沒有帶安全帶都成為目標,罰款高達幾千元。
最令市民失望的,是沒有好好控制支出,沒有共渡時艱!
看坊間的評論就知道,對於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評分非常低,連年千億財赤,削減福利、加價加費,市民尚可理解,但是為甚麼公務員團隊,尤其是高官、醫管局高層,就沒有減薪及裁減職位,還有採購支出、日常支出等,都沒有明顯的削減,沒有讓市民覺得共渡時艱,相比美國政府大刀闊斧,明顯被比下去。
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
除了外圍因素、經濟差,最主要是因為放棄了經濟支柱!
經濟轉型是需要的,但經濟轉型的基礎,是要讓自己的優勢產業得以維持發揮,過往香港的主要產業,金融地產、旅遊服務,忽然被市場遺棄,就是高呼着甚麼求變、破局的思維,仿佛就要將過往的一切都丟棄,這是甚麼邏輯呢?情況就好像,一位功藝數十載的大廚,你就叫他不要造菜了,放下米芝蓮,放下鑊剷,鑽研AI…
過往香港雖然依靠金融地產、旅遊服務…
補貼了政府的財政,補貼了社會福利,也帶動了各行各業發展。雖然也帶來了副作用,資產價格高企,小市民難於置業,然而這個問題是可以透過興建大量公營房屋而解決,自己不懂做不要緊,鄰近的新加坡就已經做得很成功了,抄功課就可以了。當年香港政府庫房水浸,大量資金可用於發展趨之若鶩的創科,只要激活香港的優勢產業,就能有更多的資源發展。
可惜這個時候,政府沒有挽救傳統優勢產業…
還要將資產價格推倒!不惜瘋狂舉債進行大型基建,到今天還沒有剎停交椅洲,還要起甚麼137區、東涌航空城,地沒有人要,樓沒有人買,還是要堅持起起起,當然還有可以住250萬人,相當於香港1/3人口的北部都會區,如果發展方向是搞產業還好,可惜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傳統發展模式,這樣還看到希望嗎?
樓價持續下跌的效應,已經燒到每一吋,燒到急症室…激活傳統優勢產業,激活樓市,實實在在的刺激經濟…支持政府財政,支持創科發展…這樣才有希望!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