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窮人口真的「貧窮」?165萬貧窮人口中 78%居於自置物業| 力奇
撰文:力奇投資記| 圖片:iStock
港府在2012年12月重設扶貧委員會,探討不同政策和措施,協助政府做好扶貧工作,而其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為香港制定「貧窮線」。
經過反覆討論後,委員會最終採納了「相對貧窮」的概念,以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為貧窮線,以反映未經政府再分配措施影響的住戶收入情況。
十年後長者比例升至近三成
在2020年一人家庭貧窮線定於少於4,400元;兩人家庭少於9,500元,四人家庭少於20,800元。驟眼看來,一切好像合情合理,但看標題往往難以理解全貌,真相大多藏於細節之中。
事實上,《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亦承認,退休長者一般沒有就業收入,在現時貧窮線只計及收入的局限下,即使退休長者擁有不少資產,沒有面對經濟困難,也較易被界定為貧窮。
換言之,日後香港貧窮人口的上升,頗有機會僅反映退休人口的上升。
政府統計處推算,長者比例在未來十年的升勢預期會進一步加快,由2020年的19.2%,升至2030年的28.5%,以至2040年的33.7%。
《報告》坦言,長者住戶數目及其佔比會隨人口高齡化而繼續上升,這難免會對香港的收入貧窮數字構成持續的推升壓力,尤其是在政策介入前的純理論假設情況;有趣的是,這「純理論假設」已可給各界拿來大造文章。
相信本港學者早發現問題,故王于漸教授在2016年建議,應按住戶戶主年齡組別劃分貧窮數據,以進一步了解工作年齡人士及長者為戶主的組別貧窮形態,豐富「貧窮線」的分析。
貧窮人口大都擁自置居所
在如此劃分下,真相便浮現。
在2020年,所有選定政策介入後,居於非綜援住戶的貧窮長者有18.5萬人,佔政策介入後55.35萬貧窮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97.1%沒有從事經濟活動;85.6%表示沒有經濟需要,79.8%居於沒有按揭的自置物業。
從整體角度看,不限於長者,在所有選定政策介入後,家庭住戶每月住戶收入低於相應住戶人數的貧窮線中,近78%貧窮住戶居於自置居所;只有8%為私樓租戶,非從事經濟活動比例則達81.5%。
上述數據顯示,所謂的「貧窮人口」很多均有自置居所,而且很多人都沒有、不用或不能從事經濟活動。
筆者在想,多年來在長江實業(前股票代號:00001)只收數百元薪金的李嘉誠,會否也有機會是貧窮人士?
《報告》補充,由於貧窮線以住戶收入作為量度貧窮的單一指標,並無考慮資產及負債,因此相關的貧窮數據,未完全反映住戶的生活質素及實際可運用的財政資源,部分貧窮人口是低收入、高資產,像有可觀儲蓄、股票或持有物業的退休長者。
因此,《報告》新增輔助分析,識別「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的物業」的長者,其估算方法參考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安老按揭計劃」。
簡言之,若長者沒有按揭的自置物業價值達540萬元,即表示每月年金金額不低於貧窮線門檻,當中的長者會被識別為「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的物業」。
最後發現,這些長者佔整體貧窮長者近五成,即近半非真正意義的窮人,換轉來說,有一半是「純理論假設」的窮人。
由此可見,「貧窮線」在一定程度上將退休與貧窮劃上等號;但實際上,退休不等於窮。
香港未來「貧窮」人口的上升可能更反映社會老化,這才是終極的考驗。
例如,高齡人口、生育率偏低及維持獨身、遲婚及離婚的情況趨普遍,香港的住戶結構朝向小型化,住戶平均人數由2009年的2.85人,持續跌至2020年的2.65人。
此外,一人及二人住戶數目佔整體住戶的比例,亦由2009年的42.8%,升至2020年的49.5%。
假設人口不增不減,永遠維持在700萬人,每戶住2.85人,只需245.6萬個單位;每戶住2.65人,便需要264.2萬個單位。
即是說,不計人口增長,這11年每年已新增需要16,900個單位,這便解釋了公屋起來起去仍不夠;私樓剛需頗強的因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