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主義者不浪費時間 達致財務自由的4個要點|蔡嘉民
人人也想財自,但並非人人都懂。以下就分享幾個要點:
(一)增加收入比節省重要。
幾乎所有人都知開源節流很重要,不過很多時人會把重點放在節流,而非開源。
例如很多人會留意哪裏有優惠、哪裏有節扣和哪裏有免費的東西;這實在是錯誤觀念。
試想想,假設月入30,000元,即使你節流,極限也只是省個10,000至20,000元,即每月儲10,000元變20,000元,但若要短時間內達到財務自由,差的肯定不是那10,000元。
反之,增加收入,或增加收入來源更重要。
純粹多搞一、兩個side business,已能把月入由30,000元變成60,000元或90,000元,差別肯定大於節流帶來的10,000元。
(二)正職比投資更重要。
不少人拿著20萬、30萬元,就天天幻想可以做個全職炒家,幻想每月贏個一、兩成,就可以不用上班,這實是異想天開。
這類人大多做了一年、兩年後就會後悔,然後「死死地氣」重新出來找工作。
事實上,投資平均年回報為10%;炒賣平均年回報假設高一點——20%,要每月被動有幾萬元,就等於本金須有幾百萬元或以上。
因此,在只有六位數港元資產時,應把精力集中在正職或業務上,而非投資炒賣。等本金滾大了,才把時間精力慢慢分配到炒賣。
(三)做個機會主義者。
無論是筆者在畢業前後那幾年,抑或身邊已達致財務自由的朋友,都是個機會主義者。即做任何事都會想想「這可能是個賺錢好機會」、「我有可能會認識到很重要的人」等。
留意到,機會主義者的平均收入或身家,普遍都會比非機會主義者高。
例如,機會主義者並不會抗拒在工餘時間去networking event認識新朋友;而非機會主義者則選擇回家煲劇、打機及碌IG等。
(四)正確的理財觀念。
當然,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大部分人也沒有正確理財觀,例子非常多。例如有消費券時,大部分人也會特意想想有甚麼可以買,而問及為甚麼會這樣消費時,回應多數是「因為有消費券嘛」,而非真的需要買。
這已中了mental account bias的伏,理性上,薪金的1元與消費券的1元是一樣的,因此最佳選擇,為存入八達通支付日常交通或飲食費。
除此之外,有不少人會靠賭去嘗試賺錢。可惜筆者發現身邊賭錢的朋友,都不知道六合彩、波、馬都是負EV的遊戲。
再來一個例子,有朋友指打算買樓放租賺租金回報,問及按揭利率及租金回報率時,卻毫無概念,連租金回報比按揭利率低也不知道,可悲也。
希望各讀者可盡快踏上財自之路!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