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效應」11月是入貨好時機? 股民都愛哈囉喂
撰文:經一編輯部 | 圖片:Unsplash
股票市場有一種現象叫做「萬聖節效應」(Halloween Effect)或「萬聖節指標」(Halloween Indicator),指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的投資回報,比每年的5月至10月為高。
下半年投資回報較佳
「萬聖節效應」緣自荷蘭經濟學學者Ben Jacobsen,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時,與正修讀碩士的學生Sven Bouman共同研究之成果。他們合寫的論文《The Halloween Indicator, “Sell in May and Go Away”;Another Puzzle》在2002年於美國經濟學期刊權威《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刊出,這是首次有學者以「Sell in May and Go Away」這個股壇傳統智慧作系統性研究,當時在金融業界及學術界均引起哄動。
Ben Jacobsen及Sven Bouman以37個成熟及新興股票市場,包括香港為研究對象,涵蓋1973至1998年,合共25年的股市資料,結果發現除了新西蘭外,其餘36個市場曾出現「萬聖節效應」。當中以歐洲市場最為明顯,11月至4月的回報率平均為8%;5月至10月的投資回報平均少於2%,有6%的差距;美國、香港是5.5%,日本則為9%。至於為甚麼「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投資回報有這樣的差距?Ben Jacobsen卻未有找到原因。
「萬聖節效應」被認為跟宏觀經濟環境、各大公司的業績、農業作息時間,以及投資者傾向於夏季放假等都沒有明顯關係,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基金經理粉飾櫥窗
雖然Ben Jacobsen並未為「萬聖節效應」的出現找出原因,但是坊間一般對「Sell in May and Go Away」都有共識,歐洲人流行慶祝「五朔節」(May Day)。5月是狂歡的月份,民眾會跑到街上參加巡遊,或唱歌跳舞迎接夏天來臨;6月至8月亦流行去避暑、休假,投資者當然要趕緊在5月前沽出股票,然後「無股一身輕」玩樂去,直到9月至11月才漸漸重返市場。
加上很多公司都會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進行年結,基金經理會「粉飾櫥窗」(Window Dressing),加緊入市,以美化持倉組合。所以每年11月過後會有大量資金流入市場,投資氣氛熱熾,也可以說是「萬聖節效應」的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