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從來沒有新鮮事︳潘家榮專欄
自從標準普爾500指數正式從高位下跌20%、踏入所謂的「熊市」以來,美股即時從低位反彈,直到目前仍未再創新低。正如筆者早前跟讀者分享的歷史數據,標普500指數從高位下跌20%,並不必然代表「熊市啟動」,也不代表市場還有很長時間要繼續下跌。
回顧歷史,自1962年以來,標指曾有六次在短短四個月內由高位下挫超過20%。結果當中有四次在一至兩日內迅速見底;另外兩次則分別於8日和26日後觸底反彈。今次這個統計會否再次發揮預示作用?值得讀者留意。
有些讀者看完筆者的分析會說:「這些只是歷史數據,我們應該深入分析每一次危機背後的成因,才知道今次屬於週期調整還是真正的金融風暴。」筆者明白這種看法,尤其在當前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不少人擔心這可能把美國拖入如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又怎能單憑數據就判斷市場快將見底?
但不妨回想,每一次大市急跌,市場充斥恐慌情緒,媒體鋪天蓋地都是壞消息,哪一次大眾能夠冷靜地判斷:「這不是大危機,只是週期性調整?」
如果讀者過往真的擁有出色的紀錄(track record),能夠靠分析消息面準確區分長熊與短震,那筆者也樂意學習。但看看普遍投資者的表現,多數還是被情緒牽著走,每次都覺得「這次不一樣」,每次都深信「這次才是真正的危機」,結果就是一再在最低點割肉離場,即使之後市場反彈,亦因為太絕望而不敢重返牛市。
事實上,標普500指數上次急跌20%是2020年3月,當時正值新型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當時標普500指數在不足半個月內急挫20%,並在其後短短八個交易日內見底。那是否因為疫情受控而反彈?當然不是;反而之後疫情愈來愈嚴重,新聞每天報道全球新增死亡人數以百萬計,各地封城、經濟幾近停擺。
當時大眾對前景有信心嗎?筆者相信並沒有。然而股市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強勢反彈,並最終創出歷史新高。
華爾街有句老話:「華爾街從來沒有新鮮事。」意思不是每次的新聞都一樣,而是每當危機來臨,投資者總被恐慌情緒嚇倒,市場出現大跌;待市況好轉,又會因過度樂觀而吹起泡沫,歷史不斷重演。
須成為有紀律參與者
投資從來不是要做一個完美的預測者,而是做一個有紀律的參與者。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控制市場的走勢、消息的變化,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倉位、風險管理和行動準則。無論市況多差,市場總有一批股票率先反彈,代表資金開始重回風險資產,這些強勢股往往就是新一輪升浪的核心。
「睇法歸睇法」,在市場上筆者一向強調風險管理,並始終按自己的交易準則行事。目前筆者已逐步將倉位加到四成,若大市延續升勢,倉內個股亦持續向上,便會考慮再加注,順勢而行。
當然,揀股方面要精,要找那些已率先升穿
3月中反彈高位、成功收復「解放日」跌幅的強勢股。這些股票往往更具代表性,亦是牛市初段的重要領頭羊。資金永遠不會等閣下睇清楚才開始進場,市場的轉勢總是在最恐慌的時候默默展開,留給冷靜的人,亦獎勵願意提早準備的人。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