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 投資

股息再投資是一種心態

投資

廣告

筆者早前提到「長期回報」。50年前中東戰爭引致石油禁運,油價大升,造成美元危機。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棄守「金本位制」,自此進入法幣時代,美金任印,江湖從此多事。

有Patreon讀者留意到,當其時的油價,才約每桶10美元,現在是近100美元,當年買油豈不發達?答案是:一半半。不錯,油價在50年是升了10倍,可是這是50年間的事;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也升了近10倍。換言之,油價升幅,只是和通脹差不多。

股票的情況就不同了。港股升了逾100倍,惟不少人認為是風光不再,提起都反胃。可是美股呢?50年前買美股持有到今天,回報如何?

答案是:150倍。就是100元變15,000元,比油價升幅強勁很多。

可是,若讀者有點求真的精神,嘗試去fact check一下,可能會質疑筆者的說法。1973年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介乎80點至90點上下,現在是4,000幾點。頂多是50倍,何來會有150倍?

答案是:股息再投資,dividend reinvestment。

複利威力大

甚麼是「股息再投資」?很簡單,就是照字面解。每年收到的股息,重新投入去買股票。讀者有買股票,或多或少都收過股息,往往覺得是「雞碎咁多」。可是,日子有功,長期累積下來的效應,就不容低估。

你的理財顧問或保險經紀可能提過:「愛恩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是不是愛恩斯坦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複利的威力」。

在美股的情況,做不做「股息再投資」,就會是50倍和150的分別了。至於港股的情況?其實分別可能更明顯,有否計及「股息再投資」,往往是贏錢和輸錢的分別。

同樣地,讀者在評估投資表現時(不論是自己表現還是他人的表現),也要留意股息的影響。例如本欄幾個月前提過的「C基金」,三年跌了57% ——不少人都會和恒生指數比較,看到此基金大幅跑輸恒指。

不過,很多人沒有留意,投資者買恒指,很大可能就是買盈富基金(02800),而盈富基金每年派2厘至3厘息。換言之,大家計算C基金的落後程度,似乎還計少了10%。若拉長一點來看,計及「股息再投資」的效應,落後程度就更多。

「股息再投資」及「複利的威力」,很多人都知道。可是,總是知易行難。為甚麼?首先是開始投資時大家的倉位不大,年收息可能只是一千幾百元;再加上港股要「一手一手」地買,即使年收一萬幾千元股息,有時未夠買一手股票。

這些問題,筆者也遇過。但希望強調的是,「股息再投資」,講到尾是一種心態,不一定要被客觀條件限制。例如以上的例子,若收幾千元利息,不夠買一手心儀的港股,那拿去買美股也可以呀!無人規定你收滙豐控股(00005)股息,只可買滙控。

股息 投資
(圖片來源:unsplash@Joshua Lawrence)

再加上現在交易佣金低,美股又可以一股股的買,根本收息幾千元,都可以重新投入股市。筆者的處理方法,十分簡單:但凡有多餘的金錢,全數投入去再買股票,那就自然做到「股息再投資」。

講到尾,買股票的「初心」是甚麼?是認為買股票好過留現錢,對不?既然股票好過現錢,那當大家收到股息,收到現錢,當然是第一時間將它變成股票吧!不是嗎?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李聲揚圖片來源: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