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關注美國小型股 料受惠聯儲局減息︳封面故事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最新的研究指出,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加起來的市值,已經等同於全球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的規模,而且是排名第四位的日股市值的兩倍。 這些科技巨頭包括:蘋果公司(Apple,美 股代號:AAPL)、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 MSFT)、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亞馬遜 (Amazon,美股代號:AMZN)、輝達、Tesla(美股代號:TSLA)和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 META)。
美股像70年代初
雖然七巨頭股票「富可敵國」,但專家德意志銀行全球經濟研究主管雷德(Jim Reid)在報告中警告,市場資金過度集中在這七家公司,無論對美國或全球股市而言,都可能暗藏風險。 美股在1929年及2000年的崩盤,也曾經歷過資金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情形。 Michele Ward指出,這種市場情況並非首次出現。她認為,現在美股的情況,就像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
當時,大市值企業擁有強勁的現金流,業務表現良好,然而,隨時間推移,這些企業的業績未能滿足市場預期,令股價升勢開始回落,當時不被看好的小型股股價開始起飛。 據Furey Reasearch Partners資料,1974年起美國小型股便開始跑贏大型股近10年(見圖表三)。 「歷史會完全重演嗎?很難說。但我們今天有相似的情況,不受青睞的小型股和大市值企業極度集中,以及更為寬鬆的聯儲局政策,這些都創造了一個積極的背景。」
料美國今年減息2次
美國聯儲局將於下週議息,據《路透社》對經濟師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預期,美國將於9月開始減息,今年合共減息兩次。 Ward認為:「如果聯儲局是因為通脹變化而減息,這對小型股來說是個好環境。但若是由於嚴重的經濟衰退,那就不太好了。不過,我們並不認為未來會有經濟衰退。」 她留意到,投資者對小型股的興趣增加,過去五個季度資金流入亦加快。Ward指出,如果看好美國經濟,小型股是比大型股更好的投資選擇。
「如果你像我們一樣看好當前的美國經濟,這是一個比大型股市場更好的投資途徑。」 Ward提到,小型公司比大型公司更依賴於美國經濟,因此投資小型股,是利用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有效途徑。 「通脹已經從峰值回落,我認為這是主要驅動市場因素之一。我們都知道聯儲局已經採取措施,來保持經濟穩定。」 普徠仕對高通脹和高利率的環境將持續更長時間的觀點已有幾年。她認為,小型股不需要通脹率降到2%以下也能有良好表現。因這些公司能夠在通脹時期,將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
Ward解釋:「許多公司可能只是在整個系統或流程中,製造一個關鍵零部件。當這些零部件無法替代,使得它們有能力面臨的價格上漲,並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她又指,投資小型股,是因為小型公司對美國經濟的槓桿作用較大公司大得多,該等公司更為專注於美國市場。 Ward強調,小型股市場的投資機會和週期性建立持久財富的機會,「從長期來看,現在正是關注和投資小型股的好時機。」
小型股亦有AI熱潮
近年人工智能(AI)主題大熱,AI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深刻改變了眾多行業的運作模式,也引發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輝達作為AI芯片的領導者,其股票近期漲勢如虹,公司市值在本週一(3日)度突破30,000億美元大關,超越蘋果,躍居全球市值第二名。
Ward認為,AI小型股在當前市場中的潛力巨大,很多小型股都會直接受益於AI的公司。 這些公司,包括那些在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中受益的半導體公司,以及利用AI創造新價值的軟件公司。 雖然AI技術的潛力無可否認,但Ward提到投資者和企業,仍需要謹慎評估哪家公司能夠成功實現AI技術的商業價值。 「AI是一項偉大的技術,具有很多潛在的好處,就像當年互聯網一樣。
但在20世紀初的網絡泡沫時期,最大的問題不是互聯網能做甚麼,而是誰能夠真正變現。因此,現在市場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小型公司,而是大型公司也在問:變現會在哪裏出現?」Ward解釋。 她指出,公司正在尋找能夠利用這些機會的企業。目前,其投資組合中有20到25間生物技術公司,許多公司規模較小,因為它們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想像一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為藥物開發籌集了5億美元資金。如果它們能夠利用AI,將10個潛在的成功概率,縮小到三、四個,那麼這5億美元,將被更有效地利用。」
再工業化趨勢利好發展
Ward還談到了美國再工業化趨勢對小型股的利好,對工業及商業服務持「高配」看法。 「我們在這裏找到很多新公司,管理良好的公司,這個領域非常多樣化。從穩定的諮詢公司到非常週期性的製造公司,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各類公司。」 她指出,現代工業公司愈來愈像科技公司。「有些工業公司現在提供自動化製造設施的工具和技術,這使得它們看起來更像科技公司。」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要把「重振製造業」作為重要經濟策略之一。這一舉措,旨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加強實體經濟基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提高美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進一步強化了製造業重振計劃,對外公布了《製造業就業主動性計劃》(Manufacturing Jobs Initiative)。
該計劃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並鼓勵企業在美國本土擴大生產和投資。具體措施包括減稅、放鬆監管及對企業進行直接補貼等。 2021年拜登上任後,將產業鏈安全議題提升至關鍵位置,並在國會內部獲得兩黨共識。2022年,國會相繼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與《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這些法案旨在加強供應鏈韌性、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並確保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Ward稱:「來自美國再工業化趨勢的順風是真實的。它甚至在一些立法舉措的影響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我們在2021年和2022年,看到基礎設施和建築製造業的數字增加。」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21和2022年建築行業的就業人數和工資水平均有所上升。此外,建築製造業的產值也顯著增長,反映出市場對建築材料和設備的需求強勁。 Ward同時強調了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性。「基礎設施是另一個關鍵領域。你在早期看到的上升趨勢是州和地方政府的影響。在疫情後,州預算和地方預算得到了聯邦政府的刺激,並且稅收收入也不錯。它們在很多情況下已經減少了支出,所以它們開始將資金,投入到急需的基礎設施項目中。」 Ward提到,這些基礎設施投資,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為美國經濟和相關公司帶來利益。
「工廠不是短期投資,甚至不是五年或十年的事情。這是公司期望能夠持續20、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投資。因此,這些決策,將為公司帶來長期的利益。」
在岸外包提振建築行業
隨著製造業重返美國,建築行業亦有望獲提振。Ward指出,自2021年以來,許多美國企業已經推動了「在岸外包」的策略,即將生產和服務轉移回國內。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2023年美國非住宅建築開支,達到了近12,00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即使在家工作這一新興工作模式,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在美國興起,導致寫字樓需求大跌和空置率急升,美國的商業樓宇建築開支,仍保持在每年約200億美元的穩定水平。
Ward提到,零售物業上一次興建的高峰期是2005年至2008年間,但此後很少有新的零售建設。因此,美國市場的零售入住率非常緊張。 如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當前市場上對這些物業的需求大於供應,空置率低,因此吸引了新的投資。
Ward強調了住宅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機會。 「我們增加了對包括公寓和單戶住宅租賃市場在內的住宅房地產的投資。美國的住宅投資嚴重不足,這為市場提供了顯著的增長機會。」 儘管奧斯汀和納什維爾等個別市場可能存在過度投資的情況,但從全國範圍來看,仍有迫切的需求增加住房單位。 她指出,疫情逼使人們重新考慮通勤和工作地點的選擇,導致辦公室需求,從城市中心轉移到郊區。這種變化要求投資者和開發商,對不同城市和特定地點的供需狀況,進行更精細化的評估。
Ward提到,儘管她的投資組合中,包含住房建設公司,其比例並不如市場指數那麼高。 她解釋說,「我們更喜歡通過工業領域來獲得住房市場的敞口。在這個多樣化的領域中,我們擁有建築產品公司和建築產品分銷商,它們的商業模式比住房建設公司更為穩健。這使我們能夠更多地涉足住房市場,而不僅僅依賴於消費性產品。」 然而Ward承認,小型股的投資環境確實具有挑戰性。
25年前,美國有超過7,000家上市公司,現在約有4,000家。不少公司因併購而消失。這一趨勢仍在持續。 但她強調:「儘管長期趨勢顯示小型股市場在過去25年中不斷縮小,但這一領域仍有很多機會。這也是為甚麼長期持有小型股的重要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