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封殺8 科企 遭 中國 AI發展 恐受重挫

美國封殺8科企遭 中國AI發展恐受重挫

投資

廣告

中美貿易戰下,也造成美中科技陷入冷戰,兩國在科技層面的角力不斷浮面。美國最新制裁中國科技企業,將八間科技公司列入貿易管制黑名單。當中主要是從事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AI)的科技企業,包括港產「獨角獸」商湯科技,以及正申請在港上市的內地獨角獸企業曠視科技。新一波制裁向中國AI企業「開刀」,可能影響中國在未來幾年成為AI產業領導者的野心。

撰文:SmartED編輯部| 圖片:中新社

內地在兩年前宣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目標在2030年時成為人工智能科技及應用領域的全球領先者,在技術上超越美國,打造規模近1,500億美元的本土產業。

推薦閱讀:【中美貿易戰懶人包】背景原因+最新進展+影響分析 一文睇晒(持續更新)

列貿易管制黑名單

但現在,美國限制向中國科技企業銷售產品,將會令中國試圖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先者的計劃嚴重受阻。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八間中國科技公司列入貿易管制黑名單。理由是這些機關和企業涉及中國的人權欺壓行為,利用高科技監控,打壓維吾爾族等族群。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除非取得美國政府給予豁免許可;否則不能向美國企業購買產品與服務。

這次是美國繼把華為及旗下70間關連企業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後,新一輪針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行動,旨在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售技術及零件。中國商務部指摘,美國長期以來根據其國內法,動輒對中國實施單邊制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該八間遭列入清單的中國科技公司,當中四間為深圳上市公司,分別為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科技、科大訊飛及廈門美亞柏科。當中海康威視為全球最大的視像監控設備製造商,市值約420億美元。有三間是主攻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分別為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及依圖科技。另外,還有從事無線遠程傳輸產品的研發的頤信科技。

上述的科技公司中有三間為「獨角獸」,即是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及依圖科技。曠視科技目前正申請在港上市,將採用同股不同權(W股),有望繼小米集團—W(01810)及美團點評—W(03690)後,成為第三間在港上市的W股。

相關文章:「刷臉支付」10秒完成交易 阿里巴巴採用人臉識別付款

市場有傳,曠視科技將集資最多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為雲端人臉識別身分驗證解決方案供應商,按去年收入計算,佔內地市場分額超過六成。同時亦從事智能城市管理,包括推出能識別人、人臉、車及車牌特徵的攝像頭。據招股書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止,曠視科技收入錄得9.5億元人民幣,按年多賺逾兩倍。

曠視科技上市恐遇阻

公司期內虧損則達52億元人民幣,若撇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等公允價值變動,其經調整利潤達3,267.7萬元人民幣,按年扭虧為盈。不過,曠視科技如今遭到美國列入管制名單,其上市計劃也可能受到阻撓。該公司保薦人之一的高盛,有傳正重新評估是否繼續參與上市工作。即使曠視科技如計劃般上市,由於遭美國到入管制名單,上市後是否能吸引資金也成疑問。

已經在深圳上市的海康威視及大華科技,在被納入制裁後已宣布臨時停牌。其中,海康威視及大華科技在相隔兩日後復牌,股價隨之急挫。在復牌當日,海康威視股價跌幅一度擴大至9.2%;大華股份股價也曾重挫9.8%,近乎跌停板。

標普列海康威視負面觀察

由於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也宣布,把海康威視的「A-」長期發行人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標普指出,把海康威視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主要原因是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後,有可能對海康威視的供應鏈管理、市場地位及財務狀况構成重大挑戰。標普又指出,鑒於海康威視需要來自美國的關鍵零件,其高端視頻監控設備生產可能會受到巨大衝擊,料海康威視在中國的市場領袖地位,可能會受到其他初創企業和後來者的挑戰。

分析指出中國由於人口龐大,對私隱及數據的法規也較寬鬆,令人工智能科技的確超越部分歐盟國家。然而,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領先的背後,最大的弱點仍依賴向美國購買晶片設備。美國現在於半導體領域為市場的領導者,例如英特爾(Intel)和輝達(Nvidia)等技術巨頭的中央處理單元(CPU)或圖形處理器(GPU),仍是中國半導體的主要供應商。

據報道引述業界人士稱,海康威視及大華股份的供應商名單,包括英特爾及英偉達等晶片製造商,封殺這些中國企業,造成的影響將極為嚴重。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目前在中國使用的半導體中,只有16%是在中國製造的,絕大部分仍然靠進口。美國一旦限制向中國出口,中國難以在短時間找到代替者。

雖然中國極力發展本土的晶片技術,目標是到2020年底,將中國晶片製造商供應佔比提高到40%;到2025年進一步提高到70%。但外界認為由於為晶片研發是最複雜的科技工程之一,通常需要數十年的內部知識和經驗的累積,中國的晶片公司難以短期內取得成功。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