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中國疫市站穩陣腳 價值修復在即 資料圖片

綠城中國疫市站穩陣腳 價值修復在即

投資

廣告

中央陸續推出措施保交樓、撐樓市,惟市場信心恢復需時,相信置業者選擇仍然傾向龍頭品牌。綠城中國(03900)自建、代建兩者兼備,皆因品牌有保證,集團於疫情期間搶佔市場分額。市場回暖在即,價值有望率先修復。

2022年內地疫情反覆;加上調控等因素影響,商品房銷售總額下跌27%,整體規模回至2015年水平,房企投入亦萎縮,開發投資同下跌10%。能夠繼續保持增長,兼回饋依然的房企,是行中少數。

全國銷售排名疫境超前

綠城是其中之一,2022年合同銷售排名升至行業第四位;自投銷售晉身全國第8位;權益銷售排名升至第11位。
2022年連同合營及聯營企業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1,380萬平方米,取得總合同銷售3,003億元人民幣;當中集團自投項目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793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2,128億元人民幣;其中歸屬於集團的權益金額1,224億元人民幣,權益比提升至58%。

期內新增27個項目,總建築面積408萬平方米,預計可售貨值達1,037億元人民幣。
就城市分布而言,去年一、二線城市銷售額佔比提升至八成半,市場供需較好的長三角區域佔比達六成三。
重點城市深耕能力持續提升,杭州、寧波、西安、天津、濟南等核心城市銷售額排名當地前五;北京、長沙、大連等城市排名當地前十位。
截至去年底止,集團在建及待建的土地儲備項目共224個,總建築面積4,959萬平方米,其中權益總建築面積2,827萬平方米;總可售面積約3,333萬平方米,權益可售面積1,892萬平方米;平均樓面地價每平方米7,582元人民幣。

土儲結構亦進一步優化,一、二線城市貨值佔比達七成八,長三角區域佔比五成三,北京、上海、杭州等十大核心城市貨值達4,307億元人民幣,佔比達五成二。

2022年核心純利升

業績亦交足功課,集團截去年底止,全年收入1,271.5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26.8%。
純利27.56億元人民幣,倒退38.3%,主因人民幣貶值計提了匯兌淨損失13.71億元人民幣,而對上年有匯兌收益近4億元人民幣。
另外,因應市況,計提非金融資產減值虧損15.02億元人民幣。
撇除上述因素,核心純利為64.14億元人民幣,增加11.3%。每股盈利1.03元人民幣,派末期股0.5元人民幣,增加8.6%。

去年底銀行存款及現金(包括抵押銀行存款)為703.94億元人民幣,輕微減少1.5%。財務狀況穩健,現金短債比為2.6倍,對去年為2.2倍;淨資產負債率62.6%。
而總借貸加權平均利息成本為4.4%,下降20個基點。
集團早前公布6月營運數據,連同合營及聯營企業,自投項目取得銷售3,092套,按月減少12.7%。
銷售面積約44萬平方米,下跌4.3%;銷售金額則增加7%,至137億元人民幣,相當每平方米銷售均價30,767元人民幣。
上半年取得合同銷售面積337萬平方米,按年度微跌0.5%;同期合同銷售金額982億元人民幣,增加15.6%;其中歸屬於集團的權益金額633億元人民幣,上升39.7%。

於6月底止,另有累計已簽認購協議未轉銷售合同的金額35億元人民幣,其中歸屬於集團的權益金額21億元人民幣。
另外,6月以綠城品牌銷售的代建管理項目,取得合同銷售面積80萬平方米,按月大升53.8%;合同銷售金額102億元人民幣,增加47.8%。
綜合上半年,代建項目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267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360億元人民幣。
集團上半年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604萬平方米,按年升12%;總合同銷售金額1,342億元人民幣,增加18.9%。

中銀國際指估值低於同業

中銀國際認為,綠城已形成多項競爭優勢,自中交集團入股後,已由純民企向混合所有制房企轉變,融資成本大幅降低,財務結構迅速改善,在當前市場下行背景下優勢更加凸顯。

另外,集團在土拍市場逐漸恢復熱度的背景下,能夠依靠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土儲,率先搶佔市場修復先機。業績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在行業深度調整的過程中,湧現出的代建需求,亦助力集團迎來新發展機遇。
中銀國際預計,綠城今後三年收入,分別1,392億、1,551億及1,770億元人民幣;同期純利分別30億、34億及39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分別9%、13%及16%。
選取央企龍頭保利發展、招商蛇口,地方國企越秀地產等,與綠城作估值比較,前者今年平均預測市盈率為8.2倍;而綠城為6.18倍。
估值偏低,故該行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但未有設定目標價(見圖表)。本週五(8月4日),綠城中國股價收報9.05港元。

綠城中國疫市站穩陣腳 價值修復在即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