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傳統農業 資料圖片

當最新科技遇上傳統農業

投資

廣告

說到農業,讀者可能會聯想起一片田園風光,又或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農民。大家又有沒有想到,其實環球農業與科技進步乃息息相關?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1984年至2021年期間美國的農業總產量增加了兩倍,原因可歸功於精準農業、自動化和農作物基因改良等技術進步。
儘管這段期間美國的土地利用率和其他傳統投入有所下降,但農產量仍有此非凡成績,正正凸顯了現代農業系統效率的重要性。
儘管如此,美國乃至全球的農業都面對不少挑戰,尤其是環球氣溫及降雨量的變化,均對農產量帶來極大影響。有分析估計,即使在最低的暖化情境下(即是全球能夠把氣溫升幅限制在2度以下),全球的農產量仍會下降約6%。
與此同時,社會結構變化也窒礙了農業的發展:渴望居於城市的人愈來愈多、有志成為農夫的人數卻愈來愈少,勞動力短缺將會影響收成,並對農產量造成進一步壓力。

幸好近年與農業有關的創新科技出現飛躍式發展,包括自動化、生物科技等解決方案漸漸發揮出更大作用。

納米級農地管理

精準農業是現代農業革命的重要一環,並且是當代農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在較早時期,精準農業的例子包括使用衛星定位(GPS),幫助農民將噴灑和灌溉數據與產量數據作比較,以改善農田的作物管理。
從此之後,地理定位技術出現了極大進步,如今農民已把GPS用於各種用途,包括制定更佳的拖拉機路線或建立更詳盡的施肥地點,使農民對農作物所需的養份數據更加清晰,從而減少灌溉徑流及過度施肥,最終達至減省成本、提高農產量的效果。

舉例說,美國一家農業機械生產商龍頭便利用機器視覺技術,能夠在一片棕色土壤中發現到綠色雜草,並自動啟動噴嘴噴灑雜草,這些機械能助農民減少使用除草劑,不單可以節省成本,也可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此外,日本一家大型的農業公司,也研發了一套新型的能智農業管理系統,在收割期間能夠測量到稻田的產量、蛋白質和水分含量。
這些技術使農民減少依賴基於直覺的傳統耕作方式,並以更科學客觀的方法來決定施肥量,從而提高稻米的口感和營養價值。
隨著農業科技不斷發展,如今農民可以利用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來作出更明智的決策,舉例說,配備物聯網感測器的智能灌溉系統,可以監測到土壤水分、溫度和濕度,農民可根據這些即時數據,來調整澆水的時間表。

英國一家專門從事智能灌溉系統的企業,早前便推出了一個結合即時天氣數據和農地特定條件的手機應用程式,使農民可以單憑手機程式,便可以有效地管理用水。
上述的種種科技例子,均使現代農業變得更精準而高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對環境帶來的傷害。長遠而言,農業創新科技更加是一個有趣的投資機會,值得投者留意。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符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