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高峰已過、盈利回復增長 銀行股大幅跑贏大市不宜低估|陳錦興
撰文:陳錦興| 圖片:Unsplash
銀行股去年底開始炒復甦
過去兩年,銀行股普遍不被投資者看好,惟去年底開始,情況出現變化,皆是一個炒復甦、炒估值修復的故事。
今年以來,國際及香港銀行股整體大幅跑贏大市,滙豐控股(00005)升幅近20%、渣打集團(02888)升幅約17%、中銀香港(02388)升23%及恒生銀行(00011)升15%,表現相當具韌性,也在悶聲中帶來回報。
中美經濟復甦符預期
經濟復甦是銀行股回升的基礎,雖然印度、巴西疫情惡化,但投資者並無過度憂慮,因為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中國及美國,無論疫情控制及經濟復甦進度,均符合預期。
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依然正面,銀行在貸款增長、資產質素改善及財富管理業務轉強的趨勢也更明顯。
至於息差,隨著長債息由去年低位回升,息差壓力也見紓緩。因此,無論滙控與渣打,其升勢有其道理。
表面上,香港經濟仍然低迷,惟首季經濟增長按年升7.8%,失業率也在改善。
中銀香港業績理想
中銀香港首季業績理想,撥備前經營溢利按季增42%;即使息差受壓,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卻按年上升30.3%。
隨香港疫情受控,所有學生回復實體上課,而本地遊及旅遊氣泡啟動,在在顯示香港已逐步走出疫情陰霾。
當香港最終實現本地零確診,中、港、澳通關的憧憬將會愈益強烈。
早前,內地公布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實施細則的徵求意見稿,意味這項新的互聯互通政策已屆最後階段,估計最快在7月實施。
大灣區潛力未盡反映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7,000萬人,是內地最富庶、最城市化的地區之一,這個超大經濟體,有龐大的中產群,對財富管理的需求異常強勁。
毫無疑問,跨境理財通將造就中、港銀行新的發展機遇,市場還未完全反映這個新的形勢發展。
過往,銀行股估值低是常態,因為行業受制於監管、息差受壓及市場偏好高增長資產。
今時今日,銀行的監管高峰已過,盈利回復增長,更重要是高增長高估值的股份已受質疑,資金不再側重這類股份,反而流向基本因素佳,估值合理的股份,國際及香港銀行股就是受惠者之一,預料這趨勢今年仍會持續。
很多時,投資者總是被誘人、動聽的故事所吸引;被強勁的股價升勢打動,當追入後卻容易被套。
相反,悶聲股如國際銀行及香港銀行股卻可發財,不宜低估,今年續有持續跑贏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