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消退 有一類「復甦股」不能買 股神巴菲特在低位大幅斬倉|李聲揚

投資

廣告

讀者多久沒有坐過飛機?會不會連如何扣安全帶也忘記了?筆者較為幸運,2020年12月尾到過台北,主要是辦理居留權。

撰文: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圖片:unsplash

早前某公司推出「遠期日本機票」,本人第一時間搶購。固然有人取笑說到時可能也開不了關,或有眾多限制。

但現在賦閒在家寫 Patreon為生的筆者,完全不介意在家隔離,若然可以再去日本,要隔離14天也無不可。

況且,機票只是一千幾百元,最壞情況是total loss——而筆者看準即使他日重開,平價機票全部會絕跡。

由於是財經專欄,還是主要探討後疫情下的航空公司生態,當然也包括消費者方面的體驗。 筆者非常相信,他日即使可以再飛,平價機票將成絕唱。

不是嗎?朋友最近到台北,也盛惠3,000、4,000元。

網上看到英國回港的港人,機票也是逾萬元。而早前台灣和帛琉開放旅遊氣泡,團費也是天價,叫許多台灣人卻步,當局則指是機票貴了很多。

而最近鬧得熱哄哄的,當然有新加坡旅遊氣泡。起初看到媒體報道,機票要7,000、8,000元,團費就要逾萬元。

筆者雖然渴望外遊,但還是覺得不了。新加坡地方不大,筆者曾因工作關係去過幾次,當地和香港分別不算大。 若是去日本,留一、兩個月都不成問題,付出逾萬元的機票仍可接受,但應該很少人會到新加坡旅遊一個月吧。

不過發展下來,情況或會有點不同,以上的天價只是「心急價」。筆者朋友預訂較遠期的機會,一張3,000、4,000元絕對可接受。

更令人振奮的是,有朋友成功以30,000里數換到來回機票,這只是比疫情前所需里數稍多一點。

此現象就令筆者覺得很奇怪,消費者累積大量里數,當然想以里數付賬。但筆者思疑航空公司只會開放極少兌換機位。

道理很簡單:公司要的是現金嘛。

無論如何,消費者累積了大量里數及現金,也造成另一個現象:商務艙很搶手。除了因為報復式消費外,也聞說部分人仍然擔心有機會被感染,商務艙較不擠迫,似乎較為安全。

即使如此,對航空公司的幫助仍不大,只是聊勝於無。首先已大量削減班次,部分航線更加已消失。即使是開辦的班次,入座率也極低。

除了是隔位坐外,筆者目測航班的實際乘客比想像中更少。以筆者上次去台北的情況為例,網上選位時看似滿座(在隔位的前提下),但到登機時只見「小貓」幾隻。

錯過買入航空股黃金時期

股價方面,只能說句不太吸引。首先是有國內線的航空公司,例如飛中國、美國、日本、澳洲等內陸線,不少股價已大幅反彈。

舉例中國南方航空股份(01055)的股價甚至比疫情前還要高,皆因國內線載客量,已較疫情前更高。 主要國際線的公司,例如英航,星航或國泰航空(00293)等呢?當然情況是嚴峻,但股價卻不是「跳樓價」。

反正,即使在疫情前,航空公司亦非投資的好對象,業務太週期性,股價也只是上上落落。

今次疫情的最大教訓是,政府的確不會容許大航空公司倒下,所以下次再有危機時,可以在出現「跳樓價」時,買入航空公司股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