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牛市已完?華爾街分析師看好5隻股票可「揸住過年」 冇Tesla份但有佢死敵!

環球股市對對碰 美股歐股A股有前景 港股獨憔悴 宜買中美科技股

投資

廣告

回顧2021年的環球股市走勢,內地及香港的市場明顯失色,而美股雖偶有波動,但仍能延續2020年的強勢。展望2022年,分析繼續看淡港股,但中國市場可能會有起色,值得關注。至於美股,專家預計,美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將支撐股市。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

截至上週四(9日)的美股收市,今年至今,恒指跌了逾10%,上證綜合指數升4%,深圳成指升約1%;而美股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則累升26%,納斯達克綜合指升22%(見圖表)。

港股:較A股弱

陳曉蓉指出,今年受內地政策影響的板塊及個股,集中在港股及美國預託證券(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上市,內地比較少這些板塊。

因此,她預計,未來一年,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港股表現或不及A股。她進一步解釋,指監管政策在2022年並無轉向的跡象。

「即使內地經濟放緩,但監管政策沒有放寬的跡象,將在共同富裕之下,繼續打擊謀暴利的行業,例如科技、內房、教育、互聯網券商。」

她續稱,在過去數個月,港股的投資氣氛差、投資情緒偏弱,「就算南北向資金進進出出」,都看不到市場情緒轉向,料明年的投資氣氛維持低迷。

陳曉蓉相信,利深港股的不僅是監管因素,還有外圍因素,「比起內地股市,港股更受外圍因素影響」。

外圍因素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美國加息及通脹。她建議,由於內地股市較為受國內因素影響,投資者可部署買入不同板塊。

陳曉蓉又說,值得留意的是,成熟市場比起新興市場的金融狀況指數(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寬鬆得多,「美國明年一定加息,但步伐慢,流動性較為充裕,正面支撐股市」。

相反,有不少新興市場的加息步伐與美國不同,明年可能已結束加息週期,例如中國,有望再放寬貨幣政策,或成A股的上升動力。

A股:估值吸引

梁穎瑩提到,A股今年跑其他市場很多,價值已經很吸引。

她解釋,內地股市受累監管政策之餘,表現差的主要的原因是,內地政府在2020年第四季,已經開始收緊貨幣政策。

回看2018年,內地市場的情況亦與今相似,每三年就有一次「小循環」(mini cycle),而每一次「收水」,股票表現都不太好。

惟近月內地經濟有轉弱的跡象,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跌至50%的榮枯線、臨界點;一旦跌穿50%,意味經濟開始收窄。

梁穎瑩表示,這解釋了,為何內地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RRR),「當(貨幣政策)鬆,A股今年表現差過其他市場,下年料『掉轉』」。

她續指,去槓桿和反壟斷是中央的長期目標,每一次經濟比較好的時候都要實施相關政策;反之,經濟不好的時候,施政重點就變成了穩定經濟。

美股:樂觀+增長

至於獲大多名家看好的美股,陳曉蓉亦對其前景感到樂觀,稱雖不時有回調,但每一次的調整都比較短暫。她提到,在第四季發現新變種病毒前,美股已累升8%,不同指數都創新高。

今年美國企業的盈利增長強勁,達到40%的水平,陳曉蓉估計,明年的增長回落至只有8%。惟她強調,這個數字對成熟市場而言,相對合理。

不少分析認為,持續高企的通脹會壓垮美企的盈利增長。惟陳曉蓉並不同意,她相信美企轉嫁成本的能力,消費情緒最終或不受影響。

「明年將慢慢見到,通脹對企業margin(盈利)的影響,但影響未必會太大;消費會繼續帶動經濟增速,美國的經濟及企業盈利相對正面,將支持股市表現。」

陳曉蓉對美國經濟前景抱樂觀態度,指儘管整體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至約4%,但這個數字仍然高過長期的平均值,亦會受惠於近日國會通過的基建法案。

梁穎瑩也相信,美股明年的投資環境,尤其是第一季,表示不會太差,「第一,美國經濟強;第二,仍然在印錢,只不過印少一點」。

不過,美國聯儲局近日對於加息的取態有變,梁穎瑩擔心,局方比較鷹之時,會否出現2018年對經濟強弱的「誤判」。

她說:「當經濟強,加息無問題,但經濟弱,就有問題。投資者可留意相關的經濟指標-美國PMI ,相對美國兩年期國債債息的走勢。」

梁穎瑩重提2018年的「血色平安夜」,當時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發表較強硬的言論,指「收水是自動波」,暗示可能繼續加息。

鮑威爾的言論一出,惹來不少基金經理的質疑。市場亦似乎「用腳投票」,美股聞聲急跌,較年初的高位大跌了20%,陷入技術性熊市。

梁穎瑩認為,不僅是鮑威爾言論觸發洗盤,而是美國經濟真的開始轉弱;但目前的情況不一樣,由於病毒帶來的影響愈來愈小,經濟開始轉強。

「在這個環境之下,相對中港股市,美國(股市)吸引力較大,因有強勁的科技增長。」

儘管如此,她建議,可買入中國及美股的科技股,因雙方都會發展自己的科技主軸,投資者可同時投資兩國的科企,分散風險。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