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狂印銀紙不會沒有後果 已有國家因印銀紙印出禍 通脹5,000億倍|李聲揚

投資

廣告

通脹是近期股市(特別是美股)熱話,不少人在爭拗通脹會否重臨。

撰文:李聲揚|圖片:網上圖片

筆者的看法很簡單:通脹早已存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何來重臨?通脹不只是一早殺到埋身,而是早已經刺了人很多刀,趁未失血致死前認清現實吧。

甚麼是通脹?往往讀得書多的人的答案最奇怪,會和你談一大堆甚麼消費物價指數(C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 反而樓下看更小販,或者祖父母級的長輩,能給出更好的答案:「錢唔見使、百物騰貴。」

不過,這些定義雖然比CPI或PCE較好,但仍不是太全面:盲點是一般人只會看到自己開支,自己加人工時,就當然不是通脹。

筆者認為就是「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有多難明? 當中的goods,可能是漢堡包;可能是太古城單位,或者是勞動力(閣下),甚至是比特幣(Bitcoin),有人想要的東西就是good。

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一句,仍是值得細味:

「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才不管你甚麼CPI、PCE,總之貨幣太多,自然就會「錢唔值錢」,總之錢太多,就會像水銀瀉地般找地方鑽。

全球現在都不行金本位制,近乎所有貨幣都是「法幣」,講個信字,政府印多少就有多少,如阿根廷、津巴布韋等就搞到5,000億倍通脹形同失控;但發達國家有先天優勢,也玩得較聰明。

不是沒有通脹,只是去了CPI、PCE看不到的地方。

唔等使的東西便宜了

自2008年不停量化寬鬆政策(QE),去年疫情後「印鈔」機開得更快,究竟錢去了哪? 筆者並非相信各式陰謀論的人,但過去十多年,全球政府都告訴你,物價沒有飛升,CPI、PCE每年只有2%至3%升幅,從來沒有說過這是通脹。

不少人都知道,CPI並沒有計及股市或樓市升幅。這不能算錯,反正CPI是指consumption,但撫心自問,不妨想想股市、樓市狂升,怎會不是受惠於錢太多?這些怎會不是通脹?

另一方面,CPI的計算方法,往往也相當離地。看官方的計法,的確可以自圓其說,但總是「唔等使的東西便宜了,而很重要的東西卻愈來愈貴」。

以美國為例,住屋、醫療、高等教育等開支均狂升。

但官方說,好消息是電子產品便宜了很多,50吋電視機便宜了很多,平衡一下上不了大學、看不起醫生、交不起租,開心不開心呢?

不投資勢必向下流

不過,最後也補充一句:

人的心理相當奇怪,總要將進步視為老奉。

電視機的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但看看個人電腦,和筆者中學年代相比,售價更便宜,性能則強大了N倍,難道這些又不是得益?

同樣地,讀者寧願付30年前的價錢得到30年前水平的醫療服務,還是寧願要現在的情況?相信多人都選擇後者。

不用自欺欺人,通脹早已和你共存了十幾甚至幾十年,不幸地,大多數打工仔收入都會跑輸通脹(想想香港的樓價?)。 對抗之道很簡單,正如筆者Patreon多次提到:stay invested。

不投資,勢必向下流。

固然投資有風險,但不投資的風險可能更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