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 時序

特朗普關稅︳中美四個月前已通話 從醞釀到爆發 一文睇清世界級關稅戰時序

投資

廣告

2025年1月:中美高層通話奠定基調

1月: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話,強調中美經貿關係應以互利共贏為本質,對抗衝突非中方選擇,呼籲雙方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特朗普未有正面回應,顯示其對華政策傾向強硬。

2025年2月:特朗普上任初期關稅動作

2月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25%關稅,聲稱此舉針對非法移民和芬太尼(fentanyl)問題。
2月中旬:特朗普暫緩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30日,給予兩國時間解決邊境安全和毒品問題,但對中國的10%關稅如期生效。
2月25日:特朗普政府公布貿易戰時間表,計劃進一步擴大關稅範圍,目標包括歐盟、日本、南韓等主要貿易夥伴。

2025年3月:關稅戰初步升溫

3月4日:特朗普將對華關稅從10%提高至20%,作為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回應。
中方反制:中國於3月10日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10%-15%關稅,針對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豬肉等農產品,並暫停美國木材進口,撤銷3家美國公司的大豆進口許可證。

3月12日:美國對所有鋼鐵和鋁進口加徵25%關稅,擴大特朗普首任期政策,取消所有豁免,旨在保護國內生產。
3月30日:中國、南韓、日本三國貿易部長舉行五年來首次會議,討論建立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加強供應鏈合作,以應對特朗普關稅壓力。

2025年4月:關稅戰全面升級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計劃」(Reciprocal Tariff Plan),被其稱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
→ 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基準關稅」,4月5日生效。
→ 對特定國家加徵更高「對等關稅」,4月9日生效,稅率根據貿易逆差、貨幣操縱及非關稅壁壘計算:

國家/地區 對等關稅稅率 總稅率 備註
中國 34% 54% 連同此前10%基準關稅及前期關稅
歐盟(European Union) 20% 30% 連同10%基準關稅
日本 24% 34% 連同10%基準關稅
南韓 25% 35% 連同10%基準關稅
台灣 32% 42% 連同10%基準關稅,半導體產品豁免
越南 46% 56% 連同10%基準關稅
以色列 17% 27% 連同10%基準關稅
澳洲 10% 20% 連同10%基準關稅
英國 10% 20% 連同10%基準關稅
加拿大 豁免新關稅 25% 維持此前關稅,針對鋼鐵、鋁和汽車
墨西哥 豁免新關稅 25% 維持此前關稅,針對鋼鐵、鋁和汽車

4月4日:中國迅速反擊,宣布多項反制措施:

→ 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4月10日生效。
→ 將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出口軍事用途物品。
→ 將11家美國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在華貿易和投資。
→ 對美國及印度進口醫用CT球管發起反傾銷調查,並啟動產業競爭力調查。
→ 以食品安全為由,暫停美國兩家禽肉商、一家高粱企業及3家禽肉骨粉企業產品輸華。
→ 將7種稀土金屬(釤、釓、鋱、鏑、鑥、鈧、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
→ 對美資化工集團杜邦中國(DuPont China)展開反壟斷調查。
→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就美國對等關稅提起訴訟。

4月5日:美國10%基準關稅正式生效,全球市場震盪:

→ 標普500(S&P 500)下跌近5%,納斯達克(Nasdaq)跌近6%,美國股市總值蒸發超5萬億美元(約38.9萬億港幣)。
→ 日本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跌4%,創五年來最大單週跌幅。
→ 恆生指數4月7日下跌13.22%,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4月7日:特朗普因應中國反制措施,將對華關稅從34%加徵50個百分點至84%,連同此前關稅,總稅率達104%,4月9日生效。
→ 同時,對來自內地和香港、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小額包裹關稅,從貨值的30%增至90%,5月2日生效,影響快時尚企業如Shein和Temu。

以色列回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訪問白宮,與特朗普會談,承諾全面撤銷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縮減貿易逆差,並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討論解決方案。
日本回應: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與特朗普通話,表示不採取報復措施,願合作創造就業機會,敦促降低關稅,並計劃向國民發放每人4萬至5萬日圓(約2,115-2,643港幣)現金援助。
南韓回應:代總統韓德洙(Han Duck-soo)與特朗普通話,傾向談判解決,宣布3萬億韓圜(約160億港幣)汽車行業緊急資金方案。

4月9日:美國對等關稅正式生效:

→ 對華關稅達104%,其他國家按計劃徵收(如歐盟20%、日本24%)。
加拿大回應:對美國製造汽車加徵25%關稅,不適用於汽車零件及墨西哥製造汽車。總理卡尼(Mark Carney)批評美國政策,稱將「有力應對」但保留合作空間。
歐盟回應: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10%-25%關稅,分三階段實施(4月15日、5月16日、12月1日),影響約232億美元(約1,809億港幣)美國貨品,針對煙草、汽車、鋼鐵和鋁。
越南回應:副總理胡德福與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在華盛頓會晤,提出對等「零關稅」建議,承諾進口更多美國農產品、天然氣和飛機,啟動貿易協定談判。

澳洲回應: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表示不實施對等關稅,通過澳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解決問題。
英國回應:公布400頁報復性關稅清單,但傾向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繼續談判。
南韓回應:貿易特使鄭仁教(Cheong In-kyo)與格里爾會晤,尋求降低關稅。
特朗普新動作:不足一日後,特朗普宣布暫緩對除中國外超過75個國家的對等關稅90日,稅率降至10%,因這些國家未報復並願意談判。但對華關稅進一步加徵至125%,指中國「對世界市場缺乏尊重」。

4月10日:中國加碼反制:

→ 對美進口商品關稅從34%提高至84%,與美國對等關稅生效同步。

→ 將12家美國實體(如美國光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單,6家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其在華貿易和投資。
→ 在WTO追加訴訟,指控美國進一步加徵關稅。
→ 發出赴美旅遊風險提示,警告中美關係惡化及美國安全形勢影響中國遊客。
中國內部應對:中央匯金等「國家隊」增持托市,多家央企和國企宣布回購計劃,高層討論刺激經濟措施,預計未來數週或數月推出。
外交部駐港公署聲明:致函《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斥美方為「野蠻人」,稱「永遠別指望中國電話」,強調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奉陪到底,並指香港有底氣應對挑戰。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