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全球經濟放慢 各國做好應對︳封面故事
美國已非中國最大貿易夥伴
尤其早兩年環球飽受近10%超高通脹之苦,各國央行為應對而大幅加息,很多國家息率已位處相當高水平,令當地借貸成本上升。在關稅政策的不明朗下,現時全球息率或難有下跌空間,打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表示,特朗普關稅政策會推高全球長期利率,導致全球經濟產值減少0.5個百分點。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必定是今次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皆因美國無論在關稅加幅上,或是科技制裁的對象中,中國都在最嚴苛之列。
惟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表示,中國在特朗普第一次貿易戰後,經濟結構已經有所轉變,減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反而增加與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ASEAN)及歐盟的貿易往來。
雖然以往美國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但2023年
東協已趕上居首,雙邊貿易規模達9,117.17億美元,歐洲則排第二位,雙邊規模為7,829.87億美元,兩者均超越美國的6,644.51億美元。
劉培乾指出,內地亦積極將經濟產業升值,吸納資金投入在創新、高端的產業,並加強了中間產業鏈的發展。
這些中間產品會直接出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再加工,不再是以往只集中最後組裝的工序,或是只做消費端產品。
此舉可將製造業擴大至全球,降低美國加關稅的影響。
人民幣溫和貶值
劉培乾認為,中國2025年仍會實施積極及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而且會看著美國政策變化,更靈活、更彈性地作出應對。她預料,2025年首季,內地或有機會再減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在3月人大及政協會議(「兩會」)召開,或會公布更多如擴大赤字規模、發特別債等具體細節。
她又預期內地重點提振內需消費,故內地經濟有機會在2025年築底,並呈L型橫行。
除此之外,人民幣有序貶值,都可抵銷部分關稅影響。
上次中美貿易戰,人民幣貶值接近一成,早前本刊訪問奧陸資本總裁兼投資總監蔡金強,他亦預料人民幣在未來幾年會循序漸進地、以每年約3%幅度貶值。
離岸人民幣自2024年9月底升至7算水平後,又逐步回軟,近日已回至7.3算邊緣。瑞銀亞洲預料人民幣2025年底將見7.6算水平。
至於法巴表示,現時中國貨品佔美國進口約14%,假如增加25%關稅,人民幣須貶值3%,即約7.5算。2025年內地經濟增長料會達4.5%。事實上,匯市過去又再出現美元獨強現象,美匯指數週一一度逼近110水平,創逾兩年新高。
有分析指,美元強可抵銷加關稅後,進口貨品物價上升的影響,舒緩美國通脹本土壓力,故美元2025年應會持續強勢。
雖然美元強對商品價格不利,但由於2025年有機會再迎來通脹,商品價格反而有機會因通脹而上升。例如紐約期油於2024年11月至12月,大多數介乎66至70美元水平徘徊,但週一最高已升至79美元。
黃金重返2,700美元之上
黃金近日亦有轉強跡象,國際金價於2024年10月底,創每盎斯2,789美元歷史新高後便反覆回軟,在美國減息預期降溫下,曾下跌至最低2,536美元。然而,近日在美元強勢下,金價再度升穿2,700美元,週四(16日)收市企在2,700美元之上,似有再挑戰歷史高位之勢。
由於聯儲局減息預期降溫,引發美債息不斷上升,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本週初曾升至接近4.8厘,目前仍在4.6厘水平之上。回顧2022年,美元強兼債息高企,觸發環球股市大跌。若然美債息繼續高居不下,當貿易戰開展後,經濟數據稍有差池,隨時令市場避險情緒再次升溫,進一步有利金價。
聯匯脫鈎可能性不高
特朗普上場後,由於有傳特朗普在上一任期曾考慮美元與港元脫鈎,故今次再重返白宮,又惹起香港聯匯制度的關注。
尤其早前有美國國會議員曾表示:「香港已從一個備受信任的全球金融中心,變成中國、伊朗、俄羅斯和北韓極權軸心國的金融樞紐。」或將促使美國出手對付聯匯,藉此打擊中國。
由於香港的聯匯體制,背後有充足美元資產支持,目前有高達逾4,200億美元外匯儲備,是香港貨幣基礎的1.7倍,要衝擊聯匯制度並不容易。就像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金融大鱷」索羅斯一度狙擊聯匯,最終也損手而回。
所以坊間有人提出,美國或會效法制裁俄羅斯,透過禁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令香港也無法參與美元結算。
然而,SWIFT是由十國集團(G10)的央行及歐洲央行共同監管,並非美國一國可操控。
若要所有成員一致通過,除非發生像俄烏戰爭的重大事件;否則,單以內地「不公平貿易」為由,便將香港踢出SWIFT,恐怕不易獲得其他國家認同。
再者,近年美國展現出「美元霸權」,其他國家也擔心有朝一日會波及自身,都在研究「去美元化」。
2018年「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便發起,建立「金磚」國家跨境支付系統(BRICS Pay),減少對美元和SWIFT的依賴。因而觸動特朗普神經,聲稱要對參與國家實施徵收100%關稅制裁。貿易禁香港銀行用SWIFT,或會加促BRICS Pay發展,這也非美國想看到的。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