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日以來飆升90%!特斯拉Q4有望創交付紀錄股價能否藉此更上一層樓?
特斯拉Q4有望創交付紀錄特斯拉預計將在1月2日左右公佈完整的第四季度車輛交付數據。根據市場預測,特斯拉有望打破此前的交付記錄。根據FactSet的數據,分析師目前普遍預測,第四季度汽車交付量為49.8萬輛,2024年為179萬輛。
此前,特斯拉表示,預計今年的汽車交付量將略有增長,而2023年的汽車交付量為181萬輛。這意味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特斯拉第四季度需要交付約51.5萬輛汽車,遠遠超過2023年第四季度的48.45萬輛。
巴克萊分析師估計特斯拉第四季度的總交付量為51.5萬輛,認為這將保持股市的強勁勢頭。分析師表示,投資者對特斯拉股票基本面的關注總體有限,且除非有非常大的超預期或不及預期,否則預計第四季度的交付量發佈對股票的影響不大。
德銀分析師表示,有機構預計特斯拉四季度銷量在51萬至51.1萬之間,根據本季度至今的數據,數字似乎更接近5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將貢獻最大的一部分,接近21萬輛,而美國和歐洲地區分別為約15萬輛和8.4萬輛。分析師同時援引第三季度數據顯示,特斯拉Model Y、Model 3和Cybertruck是美國最暢銷的一批車型。
中國市場為特斯拉的交付量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CnEVPost的數據,12月16日至12月22日這一週,特斯拉在中國的保險登記總數為17,600輛,第四季度註冊量(交付量的粗略指標)較上季度增長了12%,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
特斯拉還有哪些亮點?除了第四季度創交付紀錄預期外,一些分析師認為,特斯拉近期在股市的成功更多地是源於“敍事動力”。市場對特斯拉的長期計劃保持看好態度,包括其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計劃推出機器人出租車、特朗普的再次當選以及任命馬斯克為新政府效率部(DOGE)的聯合領導人等。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特斯拉股價的飆升。
上週,特斯拉長期“大多頭”——美國投行Wedbush分析師Daniel Ives維持“跑贏大盤”評級,並將特斯拉目標價從400美元上調至515美元。他預測到2025年底,特斯拉股價在最樂觀的預期下可以達到650美元,公司總市值將會超過2萬億美元。
Ives表示,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帶來的政策轉變將改變遊戲規則,對於特斯拉來説,這家公司的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業務將能獲得更好的運營環境。
自動駕駛“ChatGPT時刻”或將到來
自動駕駛2025年或將迎來“ChatGPT時刻”。太平洋證券認為,未來三年是電動車智能化升級的關鍵階段,其中特斯拉是核心驅動力。2025年特斯拉的FSD有望逐步在全球迎來大拐點,從而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真正進入智能化時代。
自馬斯克10月初在發佈會上展示特斯拉Robotaxi以來,特斯拉公司一直在加緊推進其Robotaxi計劃。當地時間12月21日,特斯拉公司在官方X平台上稱,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時代比你想象的更近。根報道,近日有部分車主收到了特斯拉史上最強FSD V13.2的更新版本,相比於V12帶來了不少的重磅更新。分析師稱,Robotaxi的落地需要政策的支持,而特朗普上台後自動駕駛落地的政策障礙有望大幅減少。
計劃推出新車型
在德意志銀行12月份舉辦了特斯拉投資者會議上,其透露了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一款名為“Model Q”的新車型,補貼後定價將低於3萬美元。在2025年下半年,特斯拉還計劃推出其他新車型,以擴大其潛在市場規模。據推測,其中一款可能是在中國推出的三排長軸距Model Y變體。
同時,特斯拉在會議上強調,2025年銷量增長目標為20-30%,這一增長範圍基於最大化現有產能利用率的能力。會後,德銀將特斯拉的目標股價從295美元提高到370美元,主要反映了對特斯拉自動駕駛努力的更高估值。
引領製造領域創新
除了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也在製造領域引領創新。近日,Launch I/O公司的CEO Jeff Lutz指出,特斯拉正在重新定義製造業,重塑工廠生產模式,這可能是該公司最具影響力但卻被低估的創新。
Jeff Lutz表示,特斯拉像對待其汽車一樣,對工廠進行設計、測試和完善,制定規格和性能指標,這種對製造效率的關注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甚至可能接近於零:“我認為很多人並沒有充分關注到這一點。未來,無論是賽博卡車(Cybertruck)還是Optimus機器人,都會採用這種方式來生產。”
此外,現代汽車近日宣佈,將在其電動車中採用特斯拉的充電接口,並從2024年第四季度開始,新生產的電動車將配備NACS充電連接器。這一舉措預計將為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網絡帶來至少112,000名新的潛在客户。
編輯/jayden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