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湧港 港元破頂

投資

廣告

要聞:

2012年10月20日紐約交易收市前時段,香港金融管理局以港元匯率強方兌換保證,即每1美元兌7.75港元,在市場買入6.03億美元,相當於沽出46.73億港元。同年10月20日至26日金管局再多次入市買美元沽港元,涉及資金逾百億港元。

所謂強方兌換保證,是金管局捍衛聯繫匯率制度的機制之一,當港元兌美元匯價走強,升至7.75水平時,金管局便會入市買美元沽港元,阻止港元匯價進一步上升。一般來說,此舉反映正有熱錢流入,利好港股後市。本港在1983年10月15日宣布實施聯繫匯率制度,把匯率設定為1美元兌7.8港元。自此,金管局提供港元匯率強於及弱於聯繫匯率7.8港元兌1美元水平的雙向兌換保證,該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亦成為本港貨幣系統的支柱。1998年9月金管局優化聯繫匯率制度,調整港元兌美元的可兌換範圍,即由7.8擴闊為7.75至7.85。當中金管局承諾在1美元兌7.75港元的水平買入美元(強方兌換保證),以及在1美元兌7.85港元的水平出售美元(弱方兌換保證)。至於在7.75至7.85的兌換範圍內,金管局可選擇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原則的市場操作,目的是確保貨幣及外匯市場暢順運作。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上述港元匯率是以美元作為報價單位,故當匯率水平下跌(例如由7.8下跌至7.75),反映每單位美元兌換所得的港元減少,意味美元下跌、港元走強。當資金流入本港並沽美元買港元,港元匯價便會上升。惟本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當港元匯率觸及7.75的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便會買美元沽港元,以阻止港匯繼續上升。此外,由於聯繫匯率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當金管局沽港元買美元時,不單影響港元匯價,亦會反映在作為貨幣基礎的銀行結餘上。

港股或再現大升市

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換言之,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動一致;至於本港銀行體系結餘,亦會因應資金流入或流出港元而增加或減少。例如說,2012年10月20日金管局按1美元兌7.75港元的價格,在市場買入6.03億美元,沽出46.73億港元。該46.73億港元便會流入本港銀行體系,令總結餘於2012年10月24日起由1,487億增至約1,533億港元。環球「熱錢」流入本港銀行體系後,一般會買入股票等流動性較高的資產,停留一段時間後再高位沽貨。因此,港元觸及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在市場買美元沽港元捍衛聯匯,被視為利好港股後市的訊號。根據湯森路透數據,美元兌港元於2008年10月24日最低報7.7497元,為金融海嘯後首次升穿強方兌換保證。此後逾13個月,港匯一直貼近或升穿強方兌換保證,直至2009年12月14日跌穿7.75水平後始轉弱。期內本港銀行體系結餘,由逾100億元增至逾3,000億元;而恒生指數亦由12,618點勁升75%至22,08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