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炒股好難會發達 揭開低回報年代的絕望真相|中美貿易戰 | 投資有道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室、中新社
股跌樓升,折射出港股處於低回報年代的絕望真相。 上期「編者話」指出硬件股要避之則吉,因為高度參與華為供應鏈的硬件股,營業額隨時跌數十個百分點,沒有因科技戰而錄得虧損已經十分厲害,更遑論維持增長。
由於科技戰不是一時三刻能夠落幕,大可確認年內餘下時間科技硬件股將處於小漲大回的格局,直至美國放鬆對內地科技企業的窮追猛打為止。
現時連最有上升潛力的硬件股都被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棍打死,勢令港股難以擺脫低增長這個結構性困局。
如果以亞洲金融風暴作為分水嶺,標誌港股正式進入低回報年代。以1999至2008年的十年間恒生指數的年度複合增長率低至3.7%,可能是僅僅跑贏通脹。
而將歷史時空推後十年,恒指的年度複合增長率升至6%。惟年度複合增長率仍低於雙位數百分點。
投資者只要將時鐘回撥至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始見年度複合增長率超過10%。當時香港成為世界工廠,恒指長升長有簡直是輕而易舉,也是港股的高回報年代。
雖然當時恒指僅得33隻成分股,成分股集中於銀行股、地產股及公用股,惟每隻藍籌業績均錄得高增長,恒指大有條件逢關過關。 當時銀行股不愁生意,加上在利率協議庇護下,享有極高的息差。
另一邊廂,新盤銷售量價齊升,地產股純利輕易錄得高增長。 反觀現時恒指僅靠少數有力長升長有的增長股支撐大局,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始能推動恒指破頂。
因為近年恒指由中資股主導。奈何,近年內地宏觀經濟表現一般,成為恒指陷入低回報年代的元凶。 近十年部分投資者意識到股市處於低回報年代,寧可接受低回報,也不願冒蝕錢的風險。
故能夠提供固定收益的公用股、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以至房地產成為投資者的至愛。故過去十年反映樓價走勢的CCL,其年度複合增長率竟高達11.4%。
惟絕望真相是房地產遊戲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參與,因為買樓首期極難累積,也不一定符合銀行批出貸款的條件,變相令無樓一族永無上車之日。故無樓一族財富上升速度遠遠落後於有樓一族,實是低回報年代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