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分析|幾千蚊就可入場 疫情下經營酒店仍大賺 高盛料有32%漲幅
華住創始於2005年,首間漢庭酒店位於蘇州崑山火車站。之後開放特許加盟,利用漢庭品牌在經濟型及中檔酒店市場高速擴張,短短三年間,酒店數目急增至100間。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
改名配合多品牌發展策略
2010年華住定位高增長型酒店集團,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翌年營運酒店已增至500間,集團亦開始透過併購,作為另一條擴展路線。
2012年藉收購中檔連鎖酒店星程酒店股權,華住旗下營運酒店品牌增加至四個,同年集團營運酒店進一步增至1,000間,名稱亦由漢庭酒店正式改為「華住」,以配合多品牌發展策略。
往後的收購還包括中州國際旗下中州快捷酒店;以36.5億元人民幣向凱雷為首財團全購桔子水晶酒店;向北京青普旅游文化收購花間堂;收購德國Steigenberger Hotels AG,以及向印度最大酒店集團OYO作出股權投資,共同發展酒店業務等。
併購以外,集團早於2014年與雅高酒店集團(Accor)達成長期戰略聯盟,接手其多個酒店品牌的大中華業務,包括諾富特(Novotel)、美居(Mercure)、宜必思尚品(ibis Styles)及宜必思(ibis)。
截至2021年6月底,華住在營酒店7,126間,包括749間租賃和自有酒店,以及6,377間管理加盟及特許經營酒店,合共提供69.2萬間酒店客房,為內地第二大及全球第九大的酒店集團。
完成股份拆細 數千元有交易
另外,旗下酒店預訂平台華住會擁有會員數目逾1.6億名,提供住宿、出行及購物等服務體驗。
去年9月華住來港作第二上市,按每股上限價368元發售2,042萬股新股。惟當時招股反應一般,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兩倍;國際配售部分則超購逾五倍。股份最終以297元定價,較上限低出19%。
雖然來港掛牌前夕華住遭到沽空機構博尼塔斯(Bonitas Research)狙擊,但無礙首日表現,收報311元,較定價高出4.7%。
上市籌得59.24億元資金,當中四成用於加強酒店網絡;三成用於償還部分循環信貸融資;兩成用於提升技術平台;餘額一成作營運資金。
為降低投資門檻及增加股份流動性,集團於今年4月宣布將股份一拆十,同時將每手股數由50股改為100股,令入場費由原先逾20,000元,降至數千元便有交易。
集團8月底派發第二季成績表,轉虧為盈。期內營業額按年大幅增長97.8%至131億元人民幣;同期收入上升83.7%至35.87億元人民幣,較之前展望增幅介乎87%至89%略有落差;較首季則上升54.1%。
期內經營現金溢利9.57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經營現金虧損1.6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3.78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淨虧損5.48億元人民幣,而今年第一季則錄得淨虧損2.48億元人民幣。
撇除剛收購的Steigenberger Hotels AG,第二季營業額增加95.2%;收入則上升84.6%;同期淨利潤有4.92億元人民幣。
不計及股權激勵費用及證券公允價值變動因素,第二季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10.43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經調整經營現金虧損9,700萬元人民幣;經調整淨利潤4.64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經調整淨虧損4.76億元人民幣。
整體營運數據持續改善,第二季日均房價為255元人民幣,按年上升38.3%;入住率提升13.5個百分點至82.3%;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210元人民幣,大升六成半。
展望審慎樂觀 高盛睇49元
管理層展望第三季收入按年增長介乎8%至12%;較未發生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第三季則增長介乎12%至16%。
另外,考慮到自5月底起廣東省疫情反覆、北京實施交通管制,以及最近變種病毒從南京擴散至內地多個城市之影響,集團已下調全年收入增長指引,預測收入按年增長介乎29%至33%;較2019年則增加17%至21%。
高盛認為,雖然華住第二季收入略低於展望預測,但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遠較預期好。
至於下調全年展望屬預期之內,調整幅度尚算溫和,預計全年收入介乎132億至136億元人民幣。
即第四季收入至少有38億元人民幣,走勢未有脫離增長軌道。維持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49元(見圖表三)。9月3日華住集團股價收報39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