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價】騰訊、阿里巴巴、小米資本來源大不同 從雷軍身上贏錢 最緊要識⋯⋯|同股不同權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室、中新社
小米股價跌是同股不同權的錯?
投資者難免將股價下跌責任歸究於同股不同權制度身上,惟未必錯在這個制度本身。
而是近年初創公司往往由創投基金支持,後者沽貨套現意欲強,相關股票上市後難有好表現。
2018年不但股市二級市場急挫,連帶創投基金集資也有一定困難。
不排除後者加緊推動旗下投資項目上市,或加快將已上市的投資項目套現。
創投基金減持 出售股份套現
另一個結構性原因為有別於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創投基金成立時就設有特定投資期限,其基金經理難免短視。
例如創投基金成立十年後解散,屆時創投基金的基金經理要出售投資項目,將利潤連同本金原銀奉還。
據了解,小米千辛萬苦要趕在2018年上市,與部分創投基金要趕及基金結束限期前出售股份套現有關。
故小米結束禁售期後,遭俄羅斯創投基金減持也不足為奇。
創業資本來源大不同
小米的創投基金股東減持股份,揭示了初創公司創業資本來源出現重大變化。
像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騰訊控股(00700)、阿里巴巴集團(美股代號:BABA),支持他們成長的資金多數是科技、媒體巨頭撥出的自有資金。
好像阿里巴巴的大股東不是代客投資的創投基金,而是對未來充滿願景的日本富豪孫正義。
聽過馬雲簡介業務數分鐘就答應投資2,000萬美元,因為他留意到馬雲雙眼有團火,相信投資在馬雲身上不會所託非人,而騰訊則獲得南非媒體巨頭Naspers支持。
這些媒體、科網巨頭由上市前揸到上市後,累積升幅數以十倍。
其管理層或者早已知道馬雲、馬化騰非池中物,更重要的是投資資金只佔企業資源的九牛一毛。
初創公司股東沒有資金需要,當初創公司上市後,也不會有被立即減持的壓力。
所以日後投資新股時要注意股東背景,如果是同股不同權公司兼有多家創投基金作股東,投資者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要避創投基金股東減持風險
原因並非同股不同權股票不能投資,而是投資者要避過創投基金股東減持風險,待這些創投基金股東出貨七七八八後,再入場都未遲。
Facebook(美股代號:FB)也是奉行同股不同權,上市之初股價曾跌穿上市價。
不過,Facebook上市後公布的第三次季度業績才轉虧為盈,帶動股價收復失地,即使投資者高追,勝算仍高。
由此推論,如果香港投資者要在同股不同權股份身上贏錢,如由雷軍掌舵的小米,這是不二的方程式。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