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A股勝在便宜 投資者可等秋季入市|封面故事
「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大跌,港股和A股跌幅相對較小,跑贏全球股大市。然而,翌日全球市場反彈時,這兩個市場卻未能跟上。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不佳,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經濟增長放緩、消費疲軟以及地產市場壓力增加,都是影響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
捉緊拋售潮帶來機會
洪灝提到,現時A股和港股(估值)「勝在便宜」。但他強調,「便宜不是買的理由;貴也不是不買的理由。」所以投資者需要等待機會,大約在秋季。「每一年去到第三、第四季交界的時候,都會有一波比較強的機會。」洪灝也提到,A股市場的機會多是由市場拋售潮所創造的,而不是基本面改善的投資機會。
他指出,今年2月份A股跌至2,600點,以及2022年10月港股跌近14,000點時(見圖表一),都是不錯的入市時機,但這些都是拋售潮帶來的機會。他以今年5月恒生指數出現一波升勢為例,香港市場的基本面在5月份並不強勁,但市場依然存在投資機會,「5月份哪有基本面?大家都去深圳玩,哪有機會?」
他續指,「所以我覺得很奇怪,為甚麼大家都對於這樣的市場戀戀不捨?我不是很明白,明明可以賣很多其他的東西,可以給一個比較有希望的回報。」
談及港股市場,洪灝表示,港股市場雖然有一定的流動性,但可選股票數量有限,板塊配置難度較大。「沒辦法,雖然港股只有幾十隻股票有流動性,但如果真的要搞板塊配置,在港股會搞死人。」
吼3穩定板塊
他強調投資者應該關注大趨勢,「大趨勢就是利率不斷下降,經濟嘗試接近底部,週期混亂,然後是消費降級。」針對這些趨勢,洪灝建議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於銀行、保險公司和平台打折的公司。這些行業在經濟低迷時期相對穩定,並且有可能受惠於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增長遠低於預期,GDP4月至6月年增4.7%,為2023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水平,低於分析師所預測的5.1%;也低於上一季的5.3%。為提升內地消費,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涉及六方面、20項促消費重點任務,要求地方政府從文化娛樂、旅遊、教育培訓等11個領域釋放消費潛力。以往曾被打壓的行業,有望重新獲得發展機遇。但洪灝認為很難判斷這些行業的發展機會。「兩年前說不讓我搞(生意),現在又說要去,我很難適應。」政策變化頻繁,使得投資者在決策時,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內地消費低迷,最近內地有餐廳推行一些「窮鬼套餐」,將價格帶回到十年前。洪灝指出,內地消費低迷並非因為消費者沒有錢,而是因為缺乏消費的心情。「至於消費甚麼時候回來?大家不是沒有錢,因為銀行還有350萬億元人民幣的存款,大家是沒有心情消費,很壓抑。」他認為政府需要通過創造新的消費場景來重建消費者的信心,而不是僅僅依靠政策宣傳。「需要令人民重新有信心,例如創造消費場景等。」
洪灝進一步解釋,單純的宣傳和政策指引並不能有效地提升消費者信心。「因為中國人喜歡儲錢,儲蓄率這麼高。你不是說『我想要你有信心』,便會有信心。你派錢我便有信心;股票升我便有信心,房地產回暖我便有信心。」
大筆注資內房未必有效
房地產市場目前的表現並不理想,令市民消費信心下跌。此前有外媒報道,中國曾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的注入10,000億元資金來救市的建議。洪灝指出,內房復甦需要時間,即使注資大筆資金亦未必有效,「不是你想救就救。就算你整個10,000億美元出來,都不是很有用。」
他認為,IMF的建議並不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回顧在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IMF因向借款方提出過度嚴苛的借款條件,而備受指責。這些條件包括嚴格的財政緊縮措施、高利率政策、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自由化等,旨在穩定貨幣和恢復經濟穩定,但實際上卻加劇了許多國家的經濟困境。
洪灝補充道,許多對中國經濟發表意見的專家、甚至從未踏足過中國,認為他們對內地的認知不多,沒有資格給予意見。「為甚麼我們要聽這些人說話?他們對中國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導致大量不良資產積累,金融機構陷入困境。市場不少人拿中國的情況與日本當時作對比,不過,洪灝便認為對中國的發展有信心,「很難講,我們中國人做事很快。」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