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期代表買得樓嗎|林伯專欄
事實上,影響樓市走向因素眾多,三言兩語豈能言盡。只不過上幾代香港人對「樓市長升」之說習以為常,以為樓市長升屬必然,才會對現實不聞不問,自我感覺良好繼續入市。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講起《紅樓夢》,又不得不提多段筆者覺得對投資十分有啟蒙性的段子,當中寫道賈蓉妻秦氏提點鳳姐的對話。
秦氏:「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一世詩書舊族了。
否極泰來,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於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保永全了。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若不早為後慮,只恐後悔無益了。」
上述對話,最簡單直接對樓市以至投資,道出兩個重點。
(一)要明白週期的重要性。正如逆流行舟,這類違反自然法則的行為,自然難以取勝,這正正是環境因素的重要性。「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就算一萬年會升的資產,也許會有長跌一年;就算一萬年會跌的資產,也許會有長升的一年。凡事不要看得太盡,風險卻不可不察。
所謂,「時勢做英雄易,英雄做時勢難。」若然東風不順,就不必再懷緬東風;南、西、北風或許是另一條出路。
當然,有人指息口也是環境因素一種,但又要知道息口也同時非影響樓市走向的單一因素。若正當其他因素皆負面的話,試問單一利好因素又可否「單天保至尊」?答案顯而易見。
(二)要分辨及明白「未雨綢繆」與「杞人憂天」的分別。
又簡單拿《孫子兵法》來說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簡單解釋:計算過覺得較大機會贏的,最終較大機會贏;計算過覺得會失敗的,較大機會輸。事前作多重考慮的勝;反之亦然。至於那些未怎樣計算過,根本就不用討論了。
投資分析,不需要「杞人憂天」地將所有影響樓市因素也放在考慮之列,但卻要懂得選擇取捨將「簡而精」的因素作分析之用。
走勢分析圖具啟示
有人可能會指:「甚麼有用?甚麼無用?」筆者既非專業炒家,又非學者,自然不敢說三道四,只能以一個「平凡人」角度,看看樓市這回事。
說實話,若從投資角度出發,現階段投資樓市,只能以「博反彈」心態進行。不過其實計算過後,看來看去,其實也不太值博,何解?
一來低位可以未算低,看看中原城市分區領先指數(見圖表),2018至2022年在高位橫行一段時間後拾級而落,從高位近190水平回落至現時的140點水平,累跌約26%。若將其當作股市走勢圖看,未來樓市確不容樂觀。
正如港股看似自年內低位反彈幾千點,但不妨看看10年前港股與現時水平其實相差無幾,再計計通脹或與其他地區股市比較,自然又說不出話來,並再一次看清甚麼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來是考慮機會成本的問題,投資其他資產計算相對簡單,因單純「睇價」即可,但樓市不行,只例如收租真是能收12個月?裝修成本?管理費地租雜費?經紀佣金?
然後,再計關於投資樓市,不外乎資產價格上升(樓市升),又或收租回報率。不過,前者方向不言而喻,看看近期無論大型屋苑、居屋以至納米樓價格下滑皆反映一切。
事實上,就算預期利率下跌,有機會將現金利息收入與樓市租金回報差距收窄,並減少供樓者負擔,但考慮到其他投資市場例如美股等回報依然相對吸引,言則除非港樓氣氛回暖,否則港樓同樣難以逆轉勝。
樂建居項目流標收場
另外,業主就算不急於走貨,在未有新錢入場的情況下,要樓價進一步反彈亦非易事。
至於後者方面,就算市場不時表態「價跌租升」,但就正如股市賺息蝕價一樣,無論租金收入上升如何,但若租金收入非長線持續上升;否則,亦難以追回「價跌」的損失。
這亦解釋了為何部分地舖或甲一寫字樓寧願長時間「放空」,也不願平價放租。說穿了,就是不想影響物業估值。
三來本週位於柴灣的首個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樂建居」項目,因入標價錢與地政總署的底價有距離,最終以流標收場,這便進一步反映地產發展商與政府之間,對樓市方向及睇法的分野巨大。
再考慮到發展商未來幾年一手貨量不少,且政府近年推出的過渡性房屋數量不少,凡此種種皆直接或間接影響未來樓市供需。
在樓市前景變數增加下,無論發展商、大戶投資者以至自住用家,現時入貨風險明顯比過去50年增加不少,故若單純從投資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投資港樓整體大方向,仍是宜沽不宜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