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息與股價的微妙關係(下)
有不少的上市公司,外國公司較流行,管理層與大股東並非同一人(或同一群人),那他們就有著不同的利益,管理層口裏說為公司、為股東著想,但他們都是人,人為自己著想是天性,故此各方都存在為自己著想的誘因。
管理層表面是為公司著想,但真正的考慮點,是想保住自己份工、想加人工、想升職、想有更多的花紅、更多的權力、更多資金運用等,簡單來說,他與股東背後的真正利益其實是不同的。
當公司派息時,即是將公司的資金分給股東,派了之後這些現金便不再在管理層的手裏,即是失去了該筆資金的控制權。若管理層不派息,該算現金就可繼續由他們掌控,他們在處理公司日常運作或發展時,都可較容易。他們未必能直接或間接賺得了這筆資金,但掌握權對他們來說,已是利益的一種。
管理層的考慮
上次提及,中銀香港(02388)因宣布末期息比上年減少了0.2元,而引至股價下跌了2元。其實管理層在作這決定時,都預計到對股價有所影響,但他們仍然會這樣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管理層與股東有不同的利益點。相比起股價的下跌,管理層更想持有更多的資金,讓他們有更多資金運用(當然公司可能有實際的需要)。
假設他們不是自私的管理層,當他們考慮現時股價或公司的長遠價值時,他們以價值為先是正確的,但很多小股東只會著眼於眼前利益,而管理層則很少考慮小股東的眼前利益,這其實未必是壞事。
所以當投資者分析派息政策時,可嘗試從管理層的角度考慮,若他們保留資金,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還是為好大喜功,令公司為發展而發展,從而令自己當中取得利益呢?種種都是評估公司質素的考慮點。
以上所講的,都是指管理層與大股東是分開的。其實,決定派息的人(即管理層)與大股東的關係,將會有不同的派息意義,若果是同一人或都是「自己人」,那情況又會如何呢?
當管理層(即大股東自己)決定派高息,而這筆錢最終都會重回到自己手上,這時派息所謂的現金問題根本不存在,這往往發生在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假設公司今年賺1,000萬元,決定100%派息,若果一間管理層與大股東分權的公司,公司派出全部1,000萬元,管理層就少了1,000萬元的掌控。
但若然大股東與管理層是同一人,而大股東持股有90%,當決定派100%股息時,1,000萬元中其實只有100萬元是分了出去,餘下的派息全都重回大股東的袋中,相對資金流出的情況不大。若然高息政策為公司或大股東自己,能帶來超過100萬元的利益,那這公司便有誘因為背後的種種原因,而行這個高息政策。
正如之前所講,派息政策與股價有著微妙的關係,所以,這公司的決策者,在考慮股價、股息、資金保留等各考慮點方面,會有不一樣的思考模式。
小公司的問題
有不少上市公司(以少型較多),大股東都會將股票抵押給財務機構,以取得更多的借貸(甚至是大股東自己有私人借貸需要)。而這些機構很多時都會要求股價不可跌破某水平,因為若股價大跌,即意味著抵押品價值大減,就算賣出也未必能抵消債務。
因此,他們會在條款中寫明股價不可低於某水平,若低過便可將抵押的股票在市場上沽出。(2002年的「細價股事件」,就是因為很多細價股被強行沽出抵押股票,因而造成當時的細價股股災。)
正因為這抵押的原因,大股東有誘因去令股價保持在某價位之上,例如利用莊家、自己人等去創造成交,從而製造股價(即所謂的操控股價,當然這是不法的)。
另外,仍有其他途俓令股價保持在某價位之上,公司的派息政策就是其中一項,穩定的派息政策,甚至是高息政策,都會對股價產生利好的作用。
若公司賺1,000萬元,全派息,若大股東能收到900萬元,只有100萬元流出,即這次的成本只是100萬元,若果這成本能助他維持到股價高於抵押條款的那水平,而利益更高於這成本,那大股東便好可能會這樣做了。
總括來說,大股東與管理層的關係,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都會有不同的派息政策,投資者要分析推斷,才可明白背後所穩藏的意義及訊息,並能對公司的價值作出更全面的評估。
重溫:
【派息與股價的微妙關係(上)】
http://www.edigest.hk/Vip/detail?id=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