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玩出個未來|三火木專欄

投資

廣告

筆者自己不愛潮流玩具,但亦留意到香港各大商場愈來愈多泡泡瑪特(Pop Mart,09992)的專門店或機械人店(像飲水機的販售機)。像迪士尼(美股代號:DIS)擁有多個自家品牌如Star War,泡泡瑪特也有多個自家品牌如Molly、Skullpanda及小甜豆等。

泡泡瑪特的數十億元人民幣收入中,並非只依賴兩三個品牌,而是多達近十個各佔數億收入的品牌(見圖表一),筆者認為,這充分分散單一品牌被潮流玩厭的機會。
各主力品牌在2023都錄得按年增長20%至40%的增幅,部分更按年增2倍至3倍。

過往成功來自內地市場

雖然公司過往的成功來自內地市場,但如今2023年數據反映更強的增長力在港澳台及海外。
泡泡瑪特產品的「內地」與「港澳台及海外」線下銷售(自家機器人商店與零售店),按年增46%至30億元人民幣,以及3.3倍至6.4億元人民幣(見圖表二)。
線上銷售(如天貓或抖音)銷售,按年則減7%至17億元人民幣與72%至1.55億元人民幣。

撰文:三火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