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對投資有用嗎 資料圖片

港股︳經濟數據對投資有用嗎︳林伯專欄

投資

廣告

「無驚無險,又到五點。收工!」以前香港打工仔返「朝九晚五」好幸福;然後,有一期又開始進化到「朝八晚六」;再然後,一個疫情打過來,人人明白甚麼是work life balance,全面或部分日子「WFH」已成常態。能回到過去嗎?相信打工後和老闆們都心裏有數。很多事,除了當下,就是當下;過去與未來,一點用處也沒有。

轉眼間,「夏至」已過,7月又至,半年結亦完。回看港股表現,有人歡喜有人愁。
無他,投資永遠是評估一個人整體智力的最公平考試,而且,不是一次性,是一段長時間,隨著歲月,伴著不同的投資環境變化,成敗得失,自然呈現。

港股年內跑輸大市

半年下來,港股如何不難看到,恒生指數從年初開市17,135點(見圖表一),跌至1月22日年內最低見14,794點,跌約2,341點或13%。
之後在4月中一段呈慢慢反覆上落之勢,再在4月中至5月勁升約3,000點,半年最高位見於5月20日的19,706點,若與年初開市位比較,則升約2,571點或約15%。

但若以今年初開市價(17,135點)與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17,718點)比較,是好還是差?筆者認為——無比較無傷害!
筆者無事忙查找及綜合部分投資市場熱門資產價格(見圖表二),以年初開市價與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比較,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港股——跑輸大市。
期內恒指累升3.4%,不計比特幣(Bitcoin)期內升48%,單與其他股市即美股納斯達克指數及日經225指數同約19%比較,高下立見。
然後,看看新聞,統計處指5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305億元,較2023年同期下跌11.5%,是連續三個月下跌(4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296億元,按年下跌約14%,那是否算叫做改善了?);今年首五個月總銷貨價值,則較去年同期下跌6.1%。

港府發言人稱5月數字繼續下跌,主要受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轉變的影響及港元匯率居高不下,預期零售業界短期內「仍會面對挑戰」。
政府發言人又表示,數據下跌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復活節假期令市民消費模式轉變的影響更形明顯,去年同期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比較基數較高,以及天氣不穩等,政府會繼續留意相關情況,適時推出措施提振本地經濟。
當局說展望未來,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會繼續為零售業帶來挑戰。但訪港旅客人數上升、就業收入增加,以及近期資產市場回穩,會對本港零售及整體經濟提供支持。
喔,又是一堆數字,又一段發言。那麼看這些數字及發言,可以怎樣理解分析呢?

筆者認為,同一堆數字及發言,可以「你有你講,佢有佢講」,最重點是如何以獨立、客觀角度去分析。說到底,還是看看「預期」與「結果」之差異多少;最後,又看看市場反應如何。

散戶與大戶對賭

讀者或會說:「講完等如無講!」是的,一半對、一半錯。
記得很久以前,筆者坐在彭博機前,認真查找經濟數據之際,一位前輩緩緩步來,輕輕說:「如果睇數據可以炒,人人都睇住部機就發達啦!重有,你認為你買賣按個掣大,還是銀行同大行個掣大?你睇數據又唔夠人快,按買賣個掣又唔夠人大,你憑乜認為可以睇數據可以炒贏佢哋?」
筆者無知,自然無言而對,並認為有部分論點正確。

現在回想,經濟數據對中線分析的幫助似乎大於短線,起碼人手炒的速度,根本就不能與程式炒買比較,不過看數據也有可取之處,尤其以下數點:
(一)部分領先指標數據可以提前預示經濟趨勢,例如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及零售銷售等,此等數據皆反映整體經濟中長線情況,有助作較長線投資分析部署。
(二)當經濟數據公布時,市場情緒或受影響並導致價格波動。讀者除可感受市場氣氛之餘,亦可以利用這些波動尋找交易機會(例如錯價)。
(三)經濟數據是基本面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投資者評估資產價值(例如央行發言及對未來經濟與財幣的看法,對未來投資部署絕對有幫助)。

凡事有利必有弊

當然,有利必有弊,看數據也有缺點與風險:
(一)經濟數據通常有滯後性,無法即時反映實際經濟狀況,例如現時只能看香港5月零售數據,但難以分析6月情況,故在解讀時必須謹慎。
(二)數據結果與市場預期落差可能引發價格波動,尤其是市場氣氛甚好或甚差之時(例如當市場大好氣氛時,壞消息可當好時息炒;反之亦然)。
總括而言,「經濟數據對投資有沒有用?」這問題,正如問「晴天帶雨具有用嗎?」一樣,結果,往往取決如何運用及時機。

經濟數據對投資有用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經濟數據對投資有用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林伯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