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指數叫「痛苦指數」 邊個國家排行榜首?
廣告
世界上,有很多跟錢銀有關的「指數」,例如恒生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等。原來,還有一種叫做「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通脹率 + 失業率
「痛苦指數」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奧肯(Arthur Okun,1928-1980年)於上世紀70年代發表,指數由「通脹率 + 失業率」計算出來, 得分愈高,代表大眾的不快樂就愈強烈。通脹削弱了大眾的消費能力,高失業率則令人失去賺錢的機會,亦削弱消費能力,因此「痛苦指數」愈高,顯示出大眾的生活就愈困苦,對經濟環境愈失望。
「痛苦指數」高並不一定由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率」組成。當經濟景氣時,失業率下降,人人有工開,「痛苦指數」應該隨之下降。其實不然,因為當經濟景氣時,通脹率上升,物價亦上升,而薪金及消費能力未能追上通脹時,「痛苦指數」也會上升,小市民的生活依然困苦。
修訂痛苦指數更反映現實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漢克(Steve H. Hanke)於2000年代將「痛苦指數」修訂。漢克認為當失業率、通脹率及銀行貸款率都高企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好處都被前者蓋過,以致痛苦程度依然嚴重,所以把「痛苦指數」修訂,更加反映實際情況。他把失業率、通脹率及銀行貸款率的總和,減去GDP的百分比變化。
漢克發表的2018年國家及地區的「痛苦指數」排名當中,委內瑞拉以1,746,439.1分排行榜首;阿根廷以105.6分居次,伊朗則以75.7分排行第三位。香港的得分是8.3分,在95個國家及地區之中排名第71位,泰國則以1.7分排行最尾,成為「最不痛苦」的國家。